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数字化方法:挑战与机遇并存
2013-04-22 作者:杨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化技术为学界带来的变化。《高等教育观察》(Inside Higher Education)官网4月8日刊文《数字化研究,不是教学》(Digital Research, Not Teaching)介绍了数字技术研究组织“伊塔卡S+R”(Ithaka S+R)的一项调查,发现越来越多的教授开始挖掘数字化资源用于学术研究。日新月异的技术给学界带来了包括研究方法在内的多重改变。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3月中旬举办了题为“数字化方法将成主流研究方法?”(Digital Methods as Mainstream Methodology)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探讨了这类以网络为依托的研究方法的发展前景。这类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通常包括网络中的原始数据等内容,如链接、线程、标签等。在社会科学领域,数字化方法主要用于社会和文化研究。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参会并发表演讲的英国巴斯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克里斯汀·格里芬(Chrisitine Griffin),请她对未来数字化方法的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介绍、分析。
  
  数字化与非数字化方法可同时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数字化方法主要涉及哪些研究对象,又有哪些具体研究方法?
  
  格里芬:我在研讨会上曾做了题为《数字化方法和数字化世界研究:挑战与困境》(Digital Methods and Researching Digital World: Challenges and Dilemmas)的演讲。我提到的数字世界研究主要是指,分析网站内容和网络案例,以及进行数据挖掘等。
  
  在这类研究中,研究方法主要涉及网页归档、文本情感分析、电子邮件采访、数字民族志、基于社交网络或网络电话的研究等。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可以同时采用数字化与非数字化方法。
  
  数字化方法能丰富研究形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数字化方法具有哪些优缺点?
  
  格里芬:在我看来,数字化方法和其他方法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在利用数字化方法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某些研究对象的身份、性别、年龄等信息难以在网络环境下得到确证。
  
  不过,我们也需看到,数字化方法为研究带来了许多机遇,如数字化方法能丰富研究形式,让更多人参与到研究中来,同时也为学术圈外的人提供了了解学术动态的新平台。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网络中出现了许多跨国合作研究的实例,对于这些研究,数字化方法将是不错的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何在研究过程中对数字化方法和传统方法进行选择?
  
  格里芬:对新技术、新软件的使用改变了人们对周围世界和自身的认知。在数字化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越来越频繁地利用数字技术和移动技术进行社交活动,这些新技术已成为他们彼此间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
  
  从2005年起,我开始了一项分析英国及其他国家年轻人中流行的酒文化研究项目。酒业纷纷在网上进行大量投资,利用数字技术在网上开展营销活动。因此,用数字化方法研究网络营销对年轻人酒文化的影响是恰当的选择。
  
  有一点需要强调,数字化方法与传统方法并非对立。没有什么方法是万能的,能适用于社科领域的所有研究。研究方法的选择关键在于它是否与研究问题相契合,能否完全解释研究中的疑问。如果研究需要,也可以在一个研究中同时应用数字化与传统方法。不过,无论研究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搭建一个合理可行的理论框架是研究的先决条件。
  
  未来数字化方法或成主流
  
  《中国社会科学报》:数字化方法的发展前景如何?
  
  格里芬:研究数字世界存在的主要挑战是能否研发出与之相适应的研究工具。目前来看,数字化方法的发展前景还不明朗。因为大多数用数字化方法进行研究的学者都比较年轻,他们主要研究一些前沿课题,而学术经验丰富的学者比例较小。
  
  不过,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年轻学者的成长与学术发展,数字化方法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未来其将成为社科领域的主流研究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学者应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
  
  格里芬:日新月异的技术为我们收集和分析数据带来了挑战,而这也已成为社科领域学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我认为,简单来说,为应对这些变化与挑战,学者不能成为“技术懒惰者”,同时也要抛弃“实用主义”思想。即使学者的个人研究重点并非数字世界、数字技术,也可以主动接触网络,使用社交媒体,积极观察数字化技术为生活、研究对象带来的变化,思考数字化技术如何惠及个人研究。(记者 杨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