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本报推出剑指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报道《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谨防极端利己之风》,受到学界及广大读者强烈关注。为进一步满足读者关切,本报利用覆盖全国的记者网络,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吉林、山东、陕西、四川、湖北、青海等地,随机选取60多所不同层次高校的300余名学者进行问卷调查或电话访问,对我国学术道德失范的样态、特点和趋势,进行了更深入的了解。
半数学者认为学术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01份。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领域,约236人,还有 65人来自自然科学领域。调查对象较均衡地覆盖了老中青三代学者,35岁以下学者约占36.9%,35—50岁之间的占37.5%,50岁以上的占25.6%。
调查显示,学者对“当下学术界道德状况的整体评价”甚不乐观,认为学术失范现象“非常严重”的学者约占18%,认为“比较严重”的学者约占62%,认为是“极个别的少数现象”的约占19%,只有不足1% 的人评价道德状况“非常好”(见图1)。
同时,受访学者对“近年来学术道德状况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的判断与整体状况评价基本一致,约17%的人认为“日益恶化”,约一半的人认为“不容乐观”,约20%的人认为“逐步好转”,另有约13%的人表示“说不清”。
调查中,不少学者表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呈现日趋繁荣的局面。但是学术界道德状况不容乐观。学术道德与整个社会的风气紧密相关,但由于学术行当的特殊性,它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是其他行当所不能代替的。在强化自律建设的同时,还需要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相关问题进行制度约束。
曾遭无端诽谤的学者不在少数
学者普遍认为不理想的学术界道德状况有哪些表现呢?近年来,全国多所高校的不少学者相继卷入学术腐败、抄袭造假事件,使学界形象严重受损,而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远不止这些。
通过查阅和研究大量已曝光的学术失范案例、学者访谈和相关资料,本问卷设置了六个选项来概括当前学术失范的表现和一个开放性补充填空选项,基本涵盖了学者在科研、教学、育人、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学术道德失范表现。结果显示,学者认为“目前学术界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道德问题表现”依次为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玩弄权术,学霸现象,充当学术“包工头”,个人品行低劣(如无端诽谤他人,甚至搞人身攻击等),不正当的“师生恋”。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邹农俭认为,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急功近利导致的。在考核指标驱动下,很多文章和奖项都是匆匆忙忙发表和评定出来的,真正有创造性、能开辟一个时代的成果很少。学术研究和评职称、评奖项挂钩,这些奖励又与优厚待遇密切相关,其中蕴含的功利性因素使得学者拼命追求这些东西,与学术精神背道而驰。
在回收的问卷中,“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选205次,玩弄权术、学霸现象、充当学术“包工头”三个选项分别被选127次、128次、113次。在学者个人品德方面,个人品行低劣(如无端诽谤他人,甚至搞人身攻击等)被选71次,不正当的“师生恋”被选28次。
在详细的调查中,有67人表示“在学术圈自己遭遇过被无端诽谤或被人身攻击现象”,其中,遭遇1—2次的有58人,有9位学者选择“3次及以上”。另外,还有124人表示“认识的学者中有遭遇过被无端诽谤或人身攻击的现象”, 其中,有84位学者表示身边学者遭遇过1—2次被无端攻击的情况,有40位学者选择“3次及以上”(见图2)。
长江学者、东南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樊和平认为,谈及学术规范,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一些学者本身存在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另一方面,有人借此为“棍”恶意攻击、中伤实干有才之人。在学术规范的建构中,要防止一些人假借学术规范这根“棍子”来打人,不能把学术规范变成“整人”、特别是整治好人的工具。
为学术创造一方净土
面对上述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学者持怎样的态度?对未来良好学术道德风尚的回归是否有信心?
调查显示,有26.6%的人对已然发生的道德失范现象“非常痛恨”,并表示会“采取行动”,尽自己可能去维护学术清风。有53.8%的人表示“痛恨,但无能为力”,另有19.6%的人对此感到无奈,表示“见怪不怪”或“无所谓”。
有学者表示愤慨,提出“道德应与职称、晋升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对道德败坏者要零容忍,坚决踢出学术队伍”。
而有的学者则表示很无奈:“都说时间是一剂良药,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想来唯有等待。”
调查中,尽管不少学者对当前学术道德整体状况表现出痛恨且无奈,但大多数人还是对未来抱有希望。在对“您认为未来几年内能否从根本上遏止学术道德失范现象”的回答中,约9%的学者表示“完全可以遏止”,有61%的学者表示“抱有希望,但现实不容乐观”,有9%的人觉得“难以判断”,还有21%的人显得较为悲观,表示“几乎不可能”(见图3)。
对于如何改变现状,有学者给出了具体建议:加强软件开发,从技术上防止抄袭、剽窃;加强师德修养,提高学者素质;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规范出版物和出版社管理,尤其是要严查学术期刊以增刊等形式刊发低劣学术论文的怪现象;加大学术腐败和学术道德问题的督查和惩治力度,肃清学术风气。
樊和平认为,从学者自身来讲,要有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学问,经世济国,关注国家民族大事。学问本身是一种修炼,人生到什么境界,学问就到什么境界。很难指望一个人生境界很低的人,能做出大学问来。
多数调查对象认为,若想从根本上解决学术道德问题,唯有淡化功利化倾向,唯学术为本,唯学术为质,为学术创造一方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