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改善环境要求实现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2013-03-14 作者:张杰 张清俐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4日第422期

  当人们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巨大福祉时,衍生的生态破坏问题以及潜在的生态危机正在逼近,环境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科技与生态是否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如何反思科技与生态的关系?伴随科技发展而衍生的生态问题是否能通过科技本身获得解决?日前,记者就科技与生态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专家学者。

  现代科技观内具生态风险

  现代科技起源于近代以来的实验科学传统,在现代科技观看来,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自然规律或真理的知识体系,技术是科学的应用,只要人们充分把握了科学真理,科技发展完全可以按照合乎真理的既定轨迹前进。而今学界逐渐开始对现代科技观进行反思。

  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告诉记者,现代科技观认为,自然现象虽然是复杂多样的,但制约(甚至决定)自然现象的基本定律是简单的,自然秩序总体具有逻辑简单性或数学简单性,科学的发展方向就是按其内在逻辑无限逼近对自然奥秘的完全把握,扩展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以达到人类征服自然、改造环境、制造物品、满足人类需求的目的。卢风表示,现代社会面临的诸多生态问题与这种现代科技观密切相关,以控制自然为主导的现代科技观具有内在的生态风险。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郇庆治认为,作为现代文明重要支撑的现代科技观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同时也带来了日益屈从于工商业化赢利需求的弊端,使得生态系统存在着长期性和深层风险。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马来平表示,现代科技观片面强调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为那种“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的粗放发展观”预留了空间;同时,人们往往只重视科学的积极作用,而对于科学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估计不足。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吕国忱进一步表示,现代科技观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破坏了生态平衡,其负面效应随着社会发展日益显现。

  确立人性化生态化的科技价值观

  在有关生态文明的讨论中,现代科技的生态责任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有专家提出,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深入反思科技的本质及其与生态的关系,确立人性化、生态化的科技价值观,实现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认为,大自然不是物理实在的积累,而是生生不息、处于不断变化的,大自然中的可能性比实在性更丰富,现代科技不能穷尽自然定律。”卢风认为,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以无限追求控制力和征服力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观导致了全球生态破坏的整体效应。他认为,走向生态文明,必须实现科技的生态学转向,即不再以物理学为典范,而以生态学为典范,以努力发现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路径,从而帮助人们理解什么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郇庆治告诉记者,单就现代科技而言,它同时体现了人类或社会智力的经济社会扩张潜能及由此带来的巨大社会与生态风险。因而,我们需要明确科技应该受制于社会理性、生态理性与一般人性,即科技首先应该服务于普通大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包括自然环境条件),而不是片面的经济膨胀和无限的利润欲求,并重新确立一种人性化和生态化的科技价值观。

  在马来平看来,科技的生态学转向已经开始,突出表现在生态学科的迅速崛起和各门学科以不同方式向生态学靠拢,从而出现了生态物理学、生态化学、生态地质学等大量新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整个科学研究的宗旨、任务和方法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宗旨上,由服务于征服自然转向服务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繁荣;任务上,由对自然的说明和预测转向对自然的理解;方法上,由重分析和还原论转向重整体论和系统论等。”

  解决生态问题要靠“生态科技”

  作为与科技发展相伴生的现象,生态问题的解决同样也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卢风认为,就技术本身而言,应该致力于创造人类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协调健康的技术,实现技术的生态学转向。生态文明的技术应是小型的、人性化的调适性技术,而不像现代工业文明的技术是征服性技术。

  “在生态价值观指导下,注重研究和开发科学技术的生态功能,发展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高新技术,如高效节能技术等。”马来平认为,科技工作者应该承担起科技的生态伦理责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现代科技发展的智慧着力点应从原来的借助于大规模、复杂的机械动力系统转向借助于自然生态内部的微妙的,但也同样复杂的生态动力系统。为此,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新、更尖端的时空科技,而是能够解决现实性生态环境难题的绿色生活技术。”郇庆治告诉记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