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民族高校是抢救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力量
2013-02-28 作者:吴建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2月27日第420期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校图书馆除了履行为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服务的基本职能外,还要承担抢救、收藏、整理少数民族文献的任务。这既是民族高校图书馆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其文献资源建设的最大特色。

  口述文献占较大比重

  少数民族文献是少数民族以本民族语言文字或其他民族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反映与本民族有关的社会生产、生活、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内容的各类文献,包括文本文献和非文本文献。文本文献主要有少数民族古籍,近现代文献,当代书籍、报刊、公文、法律法规、地方文献和民间文献等;非文本文献包括少数民族口述文献、民间歌谣、书法、美术、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少数民族文献对于传承和建设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少数民族非文本文献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与汗牛充栋的汉族文献相比,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存量偏少,尤其是民族古籍更具稀缺性;二是分布较散;三是口述文献占有较大比重,尤其体现在民间文艺、宗教文献和习惯法上,往往以非文本、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四是文献的散失和毁损问题严重,此外,当代文献趋同性明显;五是数字化工作刚起步,亟待国家加大投入。

  学术界抢救、保护羌族文献

  西南民族大学在少数民族文献的收藏、整理以及数字化方面,走在国内高校前列。该校图书馆目前拥有相关图书30余万册,包括多种版本的《大藏经》、《贝叶经》、清代和民国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地方志,以及20世纪50年代西南民族地区民族调查资料等珍贵文献。学校建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研基地,设有藏学文献中心和彝学文献中心,收藏藏族、彝族各类典籍经卷25000余函(册),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藏文、彝文文献中心。除此之外,图书馆还自建了羌族、彝族、康区藏族、摩梭族等十余个少数民族文献特色数据库。

  汶川地震发生前,仅西南民大图书馆和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对部分羌族文献有所收集。地震发生后,北川、汶川、茂县、理县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室)、档案馆、文化馆(站)等几乎全部垮塌,大量文献被掩埋或散失。抢救和整理羌族文献成为保护羌族文化极其迫切而重要的工程。

  2010年,西南民大图书馆申报的《羌族文献数据库》获教育部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三期特色数据库的重点立项。该项目是CALIS三期特色数据库在西部地区高校中唯一的重点项目,体现出学术界对抢救、保护羌族文献和文化遗产的关心与支持。

  9个子库 近10万条数据

  西南民大组建了以分管校领导曾明教授为负责人,由图书馆文献专家和技术专家、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专家共同组成课题组,建立起阵容强大、分工明晰的羌族文献建设专家队伍。课题组先后3次赴羌族地区集中进行文献资料的采集和调研。在当地领导和群众的支持下,专家们深入羌区的城镇乡村,广泛查阅和收集羌族地方文献和民间文献,拍摄照片、录制音频视频、举行专题座谈会、开展问卷调查和入户走访调查,收集到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完成羌族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奠定了基矗

  2012年5月,《羌族文献数据库》顺利结项,目前已完成录入近10万条数据,是国内外规模最大的羌族文献数据库。数据库涵盖羌族和羌族地区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宗教、生活民俗等各方面内容,包括9个子库:羌族研究文献库、羌族历史文献库、羌族人物库、羌族地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名录库、地名库、大事记库、5.12灾后重建文献库、羌族图片库、音视频库等。上述各子库设置对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的分类建设具有启迪意义。从文献形式看,数据库中反映羌族和羌族地区自然风貌、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社会民俗的各类图片、数百个音频视频、各类灾后重建规划和一些民间契约、手稿等资料弥足珍贵。

  《羌族文献数据库》的立项和建成,引起了学术界和羌族地区各界的广泛关注,正在为羌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支持。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