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是人类文明活的灵魂,“人类文明”强调哲学应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强调基础知识的广博性和深厚性;“活的灵魂”强调哲学应是人类思想不断发展的精华。哲学的发展、传承和创新与其他学科不同,既要具备兼容并蓄的胸怀和广大博深的知识,又要注重长期的知识积累和思想沉淀。当前哲学学科分工过细,哲学教育又以传授哲学知识为主,一定程度上缺乏哲学的反思批判精神。同时,学科分工过细又影响了各学科之间的沟通,导致各学科之间缺乏深入的对话和交流,更缺乏互相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对话。这事实上割裂了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统一。
问题意识与时代精神的精华
就其本质而言,哲学是研究问题的学问。从总体上说,角度不同的哲学研究其所面临的问题域是一样的,只不过在把握问题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近年来,虽然在中西方文化对话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现有的对话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流和交融。人们往往是基于自身的视野和知识背景而进行“自我言说”,很少能真正深入到同一的问题域中展开不同视域的对话和交流。由此展开的对话,实际上只是各自所面临的文本和各自理论观点的对话,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从问题出发、以问题为中心的探讨和交流。原本的学术争议,就因此变成了各自学科内部的独白。显然,这种做法本身是不利于对人类优秀成果的吸收和继承的,从而也不利于学科创新和学科发展。针对这些情况,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必须从问题出发,以“大哲学”的视野开创学术交流、对话与争鸣。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强调的是哲学与时代的关系。纵观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进程,真正的思想家必须把自己所处的时代问题提升为哲学问题,并以哲学的方式对时代问题求解,这样哲学才能成为解决时代问题的思想先导。而且,不仅要以哲学的方式提升时代问题,还要为破解时代问题提供思路。马克思有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问题是时代的格言”、“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的提出要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当代人类发展面对的共性问题是什么,中国现代化进程面临的个性问题是什么;时代的问题是什么,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如何提升时代问题,如何提升制约中国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又该以怎样的哲学方式为时代问题和中国问题求解。
学术界也经常强调要有“问题意识”,关键在于如何从问题出发、怎样从问题出发。对此,有两种倾向性需要克服:其一,抽象化。从概念到概念,不真正面对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的不满仅仅停留于意见和情绪层面,缺乏理论的沉思。其二,实用主义化。离开原理、命题形成的历史条件,并将它们从体系中抽象出来,根据个人的需要,任意解释某一命题的含义,使其成为服务自己的工具。问题本身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怎样从现实问题提升出哲学问题,并以哲学的方式求解,这是哲学界共同的责任。马克思强调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注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市场价值的诱惑与哲学追求
在当代中国,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集中地表现为哲学追求与市场导向的关系。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关于人生意义和人生境界如何选择与定向问题。哲学研究强调的是反思的意识,注重的是批判的精神,其使命是为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安身立命的意义与根据,在生与死之间、在世界的有限与无限之间追求存在意义和自我价值。因此,哲学研究和诉求往往呈现出一定的“务虚”倾向,要求哲学同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或“自由”,从而构成对现实的有效观照。哲学的上述特质必然要求淡泊名利、克服肤浅浮躁,同时更需要学术自由、思想自由与独立创新的环境。
市场经济易于激发人的物质层面的欲望和需求,市场价值更多追求的是利益和功利。在市场价值的框架下,哲学是很难直接转化成市场利益的,这种“无用”的表象容易使哲学遭致冷落和嘲讽。这就导致了哲学这门学科的工作者和管理者可能把哲学的价值直接放到市场逻辑的框架中加以衡量,表现出市场化倾向过重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哲学创新,也不利于哲学自身功能的发挥。在强调哲学社会科学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向现实“融入”的同时,要兼顾哲学的“形而上”气质与存在价值,注意提升哲学对整个社会的精神引领与提升功能。在对市场价值保持冷静分析的同时,基于对市场经济所引发的人类生存困境的反思,哲学应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重新定位,并对现代人存在方式的重建给出回答。
思想自由与哲学创新
任何规定都是限制,思想家不是限制出来的。什么样的自由才是思想自由,才有利于哲学创新?大学治校必须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主张,通过汇集各派学者,使大学成为观点汇集和学术争鸣的平台,从而成为旧思想驻留地、外来思想的登陆点和新思想孕育的场所。由此形成一个学术场域,它使得思想时刻面临着对手。只有在时刻遭遇对手反驳挑战的境况下,思想才能激发其发展的潜力从而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思想争鸣中,学术标准的至上性、真理的权威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思想的争战中,除了“以理服人”外,没有限制自由的其他条件,否则学者就会以外在于学术的某种因素而难以竭尽全力地进行理论论争。思想自由、兼容并蓄还包含着制度层面的学术可各异、人格要平等的原则。管理者不做学术当事人、不做裁判员,只做服务员。捍卫学者的人格尊严和个人利益。在这样的大学里,学生接受着各种迥异的思想,迫使他们自己思考是非曲直,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想空间,加强了他们的思维力度,陶冶了他们的思想情操。而这正是产生“大家”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土壤。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