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评选到众多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幸福城市”,“幸福”成为2012年度最热词汇之一。幸福可以测量和比较吗?诸多学者表示,学界首先有必要厘清幸福测量研究领域的相关学术概念和研究方法。
多种因素作用于幸福感
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占军认为,幸福作为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幸福感正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生存状况的一种心理体验。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佐斌认为,目前各地决策机构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指数的测量侧重从健康、收入、住房、环境、教育等因素进行考量,反映特定社会环境中人们的生存条件,但并不代表个体幸福感。
“客观社会发展和不断提升的生活质量为个体铺就通往体验主观幸福的大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认为,幸福指数衡量的是社会提供给每一个社会成员追求幸福的基础,主观幸福感则是个体对生存条件体验的自我调节。
学者表示,以客观的物质条件和处境为标准来衡量人们是否幸福,是不全面的。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金平认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非常复杂,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既有稳定的,也有临时的、情境性的;既有地域文化的,也有现实的。因此,对人们幸福度的衡量首先在于有一套整合主客观生活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
多元化研究进路为幸福感测量提供不同指标
对于千差万别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如何进行测量?邢占军说,虽然没有“客观指标”,却可以有主观心理体验指标。社会心理测量在正视个别差异的同时,试图通过大规模的抽样调查来揭示特定社会心理现象的一般特征和变化趋势。“我们能否对某种特定的心理现象进行很好的测量,关键在于能否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很好的界定,能否确定一套体现相关概念的很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测量的过程中能否很好地控制导致误差的各种因素。”
邢占军告诉记者,当代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形成了三种主要的关于指标体系的研究传统。
针对幸福感研究进路的多元化现状,刘金平认为,在心理学领域,研究进路的多元化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包括幸福感在内的多种课题研究都走多元化道路,不同的研究进路反映了研究者对问题本质认识的不同。心理学问题实证研究的一般模式是:提出问题—问题的定性认识—问题的操作性定义—变量—对变量的操作和测量—记录结果—分析结果。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测量的方式和方法。显然,以不同的认识和观点为基础进行的实证研究的结果很难相互比较。
邢占军表示,幸福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面对从主观幸福感的不同侧面所提出的认知性指标与情感性指标、享乐性指标与发展性指标、状态性指标与倾向性指标等,能否或者如何实现多重指标的整合,有待学界探索。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应立足本土
据记者了解,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源自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入国内研究者的视野。目前国内对幸福感的研究大多采用西方的研究范式,采取的指标体系忽略中西文化差异,甚至将西方量表直接拿来使用而导致出现不科学的研究结论。
王俊秀呼吁,关于幸福感的研究应该着重挖掘本土内涵,编制出适用于中国人的、具有本土特色的量表,进行更多的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同时注重个体发展和时代变迁对社会个体幸福感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和准确地把握中国人的幸福感内涵。
幸福感评价研究的指标体系应该来自被测量的对象。刘金平告诉记者,指标来源大致有三方面:第一,借鉴前人(包括国外)的研究指标;第二,根据一定的理论制定指标;第三,根据对测量对象的访谈和其他调查结果拟定指标等。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对测量对象进行访谈。刘金平认为,指标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具有稳定性,即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不变,且不受个体情境性因素影响,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