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逸,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以历史触摸未来》4月13日)
今年年初,戴逸主持的总字数达3000万字的国家清史编纂工程,已有90%的稿件到位。一年过去,这个数字变成了95%。
似乎收工在望。然而,2012年年底的戴逸,不仅没有感到一丝轻松,反而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他最担心的,也是他从年头念到年尾的,就是质量——其实,从他2002年成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的那一刻起,“质量”就成为他心头沉甸甸的两个字。
作为一部国家正史,清史不能有丝毫疏忽。审稿委员会对稿件的质量要求极严,有的稿件质量不高,委员会会毫不客气地给出“写的根本不是历史”的评语。这种关注从宏大叙事直抵细微之处。比如,几乎所有作者都写“乾隆如何如何”,然而,错了。“乾隆”是年号,如果是指皇帝,必须用“乾隆帝”。
“你说用‘乾隆’还是‘乾隆帝’影响对文章的理解吗?但是别人说得对,这是我们没做到规范,必须改。我很感谢同行们的‘挑剔’。他们批评得越狠,我越高兴。”戴逸说,“我们是要对历史负责的。书还没出来,有多少错误都能改。一旦出来,再发现错误,想改就难了。”
新的史料在不断被发现,这既值得高兴,又给编撰者们带来更多的工作,他们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甄别。清史在中国历朝正史中首次增设“图片卷”,然而他们已搜集的20万张照片中,有相当数量无法辨明图中人物和事件,这同样是巨大的挑战。戴逸以86岁的高龄,每天工作7个小时。他和其他人一样,一篇篇地审阅稿件,遇有疑问之处,就要想尽方法核实,“进度是很慢的。”他说。
一切的一切,只为修出一部对得起历史的正史。也正因此,尽管已有95%的稿件到位,他给出的全书定稿时间,依然是2015年。
他有时候会说一些让人感到心酸的话,尽管他是笑着说的:“我的身体越来越差了,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看到清史定稿了。”
2012年,是戴逸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的第十个年头。时光如流水一般消逝,他的生活也像流水一样波澜不惊。然而,那个拥有近300年历史的大清,正在他和同事们翻动书页的手指中,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