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政治 > 文章详情
十八大后的中国外交将更加积极主动清华国际安全论坛探讨中国外交新变化
2012-11-23 作者:谢方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21日第382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重申了中国外交的既定原则,更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外交与加强国家安全的新理念与新观点。11月18日,主题为“理解中国外交转型”的第八期清华国际安全论坛在京召开。在此次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十八大报告,分析了中国外交理念及国防建设方针的新发展。
  
  塑造积极有为、负责任的大国外交
  
  与会学者十分关注十八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外交的新提法与理念。专家认为,中国外交的根本目标、旗帜、道路、开放战略、基本政策、主要原则和布局等基本内容仍然不变,但未来将更为积极主动,更多地发挥大国的作用与影响。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鲁世巍认为,相比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主要在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外交之变。首先,中国作为世界新兴大国的立体外交思路更加清晰。从国别区域看,在继续重视对主要大国、周边国家外交的同时,加强了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的布局。从领域看,除原有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的外交之外,更加重视海洋、海外、网络、太空等领域的利益保护。其次,外交更加积极主动,在心态、姿态、行动及理念上都表现出积极担当、开拓进取的姿态。既注重服务发展、促进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同时也强调依靠发展,发挥大国作用和影响。再次,外交更加趋于务实。比如,报告中明确提到了维护“海外合法权益”和“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并强调“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总结了中国外交政策目标、取向和应对方式的转变。他认为,我国外交政策的目标将更具战略性。在政策取向方面,我国外交将追求秩序和治理的平衡、平等和公平的平衡,既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又要参加全球治理。应对方式上,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承担起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使命。
  
  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强大国防
  
  与会专家还就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我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新思路、未来我国双边及多边关系建设的新理念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海军少将杨毅认为,从十八大报告中可以看到我国对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几个新思路。第一,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有了新定位与目标,即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以此服务于地区的和平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第二,报告提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以国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第三,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杨毅表示,运用和平时期的军事力量相当重要,比如,与各国军队交往和沟通,进行联合反恐、反海盗、救灾等国际军事合作,加强军事上的彼此互信。第四,报告强调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对于有些国家鼓吹的“中国军事威胁论”,杨毅认为,国际社会无需担心“中国军事威胁”。实际上,我国当前的军事发展十分合理。在如何使用军事力量的问题上,我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今后,我国军队将加强与各国的战略沟通。
  
  “十八大报告将中国内外两个大局统合在一起,从中可以看到新时期的中国大战略俨然成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总结道,未来我国的发展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十八大报告清晰且重点地传达:未来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