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经济学:在大发展中日益自信
2012-11-14 作者:张晓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9日第377期

  从“改革”到“发展”这样一种主题转向的前提,是一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成效,为发展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世人见证了“中国增长奇迹”与中国经济学大发展。特别是最近十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十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创新显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地位提升的大背景。十年中国经济学尽管是既往成就的传承和延续,但也与时俱进、富于创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首先,在研究主题上,从更多注重改革到更加注重开放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是最重要的主题。那个时候,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理论可以借鉴,是实践引领了经济学的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得以确立。各领域改革开放协同推进、如火如荼。以过渡经济学(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转型经济学及制度经济学为代表的所谓“改革经济学”,正是对当时中国经济转型的探索和写照。

  进入新千年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对开放问题(特别是大国开放问题)的关注和研究,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发展成为新世纪初最重要的主题。从“改革”到“发展”这样一种主题转向的前提,是一些领域的改革取得了成效,为发展创造了条件。当然,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对发展问题的关注是一如既往的,只是相较于过去,最近十年更加注重发展和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了。

  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对传统发展理念的突破。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既得益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又极大推动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展。比如经济学研究开始更多地关注收入分配、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包容性发展等。

  以上关于中国经济学研究主题的阶段性划分,并不表明近十年没有探讨改革,没有关注更深层的制度性问题。事实上,关于改革进入深水区、寻找改革新动力,以及学术层面的新政治经济学研究,都是值得关注的进展。不过,对于改革的系统性研究,或要弱于以前,这或许与中国经济学从注重思想性到注重学术性的转向有一定关联。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进入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总体上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框架,并以积极开放的姿态吸纳现代经济学发展的成果。不过从一开始,中国经济学就面临着本土化与国际化如何相结合的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学习借鉴现代西方经济学,都体现出本土化与国际化“兼容”的困难。

  新千年以来,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有了新进展。一方面由于对现代经济学的把握更加全面——这不仅包括掌握基本的原理和结论,也包括深入了解背后的方法及相应的假定;另一方面则由于对中国国情有了更精准的理解——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可以在国际比较中更好地识别自身的特点。这两方面的积累,使得中国经济学人不但能够自觉意识到现代经济学可能存在的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通过深入把握现代经济学和准确理解中国发展特质,中国经济学发展进入到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新境界。

  最后,在研究心态上,中国经济学开始由自卑转向自信。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苏东“休克疗法”导致衰退而中国改革彰显成就的时候,中国经验的价值开始凸显。

  新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打破了由发达经济体主导世界发展的格局,也打破了由发达经济体垄断思想、观念和知识的局面,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和经验获得了尊重。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西方主流经济学面临危机,使得中国经济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哈佛经济学家弗兰克提出,要通过总结新兴市场的经验来拯救主流宏观经济理论。摩根士丹利前亚洲区主席史蒂芬·罗奇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要“向中国学习宏观调控”。如果说,以前对于中国经验的总结还缺少底气并唯恐其与主流不一致,那么今天,这种“不一致”或许正是中国经验的价值。这种自信的获得,将为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动力。

  总结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创新成绩斐然;但要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还任重道远。中国经济学人应将中国几千年发展所提供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道路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源泉,推动现代经济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发展大繁荣。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十年撷英 中央精神

  2003年

  12月,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努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

  2004年

  1月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4月27—28日,中共中央专门就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召开会议。胡锦涛会见全体代表并讲话,指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胡锦涛主持并强调:“我们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007年

  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建院30周年。李长春致信祝贺,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2009年

  6月19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7月21—22日,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党史工作会议。胡锦涛、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会见与会代表。习近平强调,要切实加强对党史工作的领导,努力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

  2010年

  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2011年

  10月15—18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