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文学研究:注重传统资源与积极回应当下
2012-11-13 作者:黄洛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9日第377期

 

  当下的文学研究充分注重传统,从学习西方回归到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总结和继承,都积极参与中外对话与交流。同时积极回应当下,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上需要强调中国立场,另一方面针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现实的发展变化,基本建构了相应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矗
  
  中国文学研究近十年来获得了可贵的进展,呈现出不凡的新气象。
  
  总的来说,其最明显的特征有三:一是充分注重传统,从学习西方回归到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梳理、总结和继承,积极参与中外对话与交流;二是积极回应当下,一方面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上需要强调中国立场,另一方面针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现实的发展变化,基本建构了相应研究领域的理论基础;三是跨界融合的视野、整体研究的思路明显,相关研究展现出开放、多元的姿态,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1 立足传统大力展开中外交流
  
  “别求新声于异邦”,这曾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思路之一。大量西方文学理论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阈。但中国文学研究过于依赖西方文学理论也带来种种负面效应,脱离中国文学与文化实际便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近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界更为自觉地梳理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验,由学习西方到回归本土的轨迹十分清晰。这种回归,既是时代变迁的要求,也体现出研究主体正走向成熟。中国文学研究界更重视史料建设。古籍文献的出版数量和质量都十分可观。大量古籍文献被数字化、电子化,海量的信息和快捷的检索方式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数据分析日益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方法。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五四新文化运动90周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0周年等节点,有关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研究得到大力展开,“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得到充分重视。
  
  中国文学研究界在梳理、总结传统资源的同时,积极展开与国外理论界的交流与对话,已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术气象。“引进来”、“走出去”,中外文学研究的交流打开了新局面。一些研究领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出了自己坚定的声音。
  
  2 积极回应文学与文化现实
  
  如果说对传统文化的注重,体现出中国文学研究界研究思路上的“本土化”、“历史化”等特征,那么积极回应当下的文学与文化现实,则体现出其“当代性”的研究立场和思路。在新的文学与文化现实面前,研究者积极介入,提出了重要的阐释,既推动、丰富了相关学科的建设,也表现出对当下社会文化重大问题的回应能力。
  
  择要而言,一是在视觉文化大力发展的今天,文学与影视、文学与图像等的关系研究走向深入;二是因生态环境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生态批评风生水起,有的高校成立了生态美学与生态文学研究中心;三是在网络化语境下,学界充分分析和批评了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发展态势,力促文学生态的健康发展;四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展开,中国公共文化体系、文化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将文学研究置于文化大视野中考察,这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研究界的重要研究方法。近十年来,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令文化研究有了更广阔的舞台。
  
  3 跨界融合与整体研究凸显
  
  跨界融合的视野和整体研究的思路,已成为近十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
  
  中国文学研究界积极汲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数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理论资源,拓展和丰富研究空间,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研究氛围。文学地理学、文学社会学、文学人类学、文艺生态学、城市与文学关系研究等得到充分展开。以文学地理学为例,作为学科交叉的成功范例,其在古典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中均有成功运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着重借鉴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则重视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等。如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已成立区域文化委员会,而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也正在筹办之中,这充分反映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进展程度。
  
  文学研究内部的纵向贯通、整体观照同样成为重要的研究思路。近十年来,以往处于边缘性地位的众多研究领域得到大力拓展,如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口传文学研究、域外汉文学研究等。
  
  十年撷英
  
  创新工程
  
  2003年
  
  1月,陈奎元始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
  
  2005年
  
  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汇报,胡锦涛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2007年
  
  5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庆祝建院30周年。李长春致信祝贺并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08年
  
  9月22日,刘延东视察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1年
  
  2月,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分别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5·19”会议精神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汇报》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指示精神,组织落实好创新工程,加快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央决策发挥重要作用,为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出突出贡献。
  
  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把“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列入规划纲要。
  
  4月23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具体部署。
  
  6月3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发布。
  
  7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专题工作会议在北戴河召开,全力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9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签约仪式举行。王伟光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先后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网、调查与数据信息中心、语言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签订责任协议书,与创新工程首批试点单位的首席管理签订聘任书,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将迎来一场深刻的历史性改革。
  
  2012年
  
  李长春、刘云山、刘延东分别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进展情况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
  
  十年撷英
  
  重要会议
  
  2007年
  
  12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并主办的“首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截至2012年11月,该论坛已举办六届,对中国学术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2011年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理论界、学术界作出热烈响应。7月1—2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解放军总政治部在京联合召开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理论研讨会。2日下午,李长春出席研讨会并作重要讲话。
  
  10月28—29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美国维思里安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美学术高层论坛,这是中美学术界进行平等而有尊严对话的标志性会议,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学术对话,对于增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制度体系间的理解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在中国和美国轮流举行,成为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制度化平台。
  
  11月17日,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召开,李长春作出批示,刘延东出席并讲话。李长春在批示中强调,要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学科理论体系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创新实践的学术话语体系,着力推出更多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12年
  
  6月2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召开。李长春讲话指出,工程自2004年启动以来,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成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思想理论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