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北大荒文化亟待深入研究“北大荒精神”仍具有现实意义
2012-11-08 作者:郝欣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1月7日第376期

  北大荒不仅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国粮仓”,而且蕴涵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被视为人类土地开垦史上的奇迹。

  “遥想当年,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兵团战士,无所畏惧,披荆斩棘,开创家园”,是国家图书馆原工作人员张木森对北大荒最深刻的记忆。张木森认为,正是在开垦创业的岁月中,北大荒人创造出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北大荒精神”。

  学者认为,以“北大荒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北大荒文化在当今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多种文化融合产生北大荒文化

  北大荒原指三江平原、嫩江流域和黑龙江谷地的广大荒芜地区,面积约5.43万平方公里。清朝为保护“龙兴之地”对该地实施了长达200年的“封禁”,导致大片土地荒芜,这片区域于是被称为北大荒。

  清朝对东北地区解禁后,大批河北、山东民众开始“闯关东”。1945年抗战胜利后,我党开始在东北解放区开展军垦工作,逐渐创建了一批机械化农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山东人为主的大批支边青年进入北大荒垦荒拓业。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北京、天津、上海、山东等地的几十万支边青年也来到了北大荒,先后建立了密山、合江、黑河等垦区。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田伟认为,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城市支边青年带来的城市文化,以及转业军人的军旅文化在北大荒相互交叉和影响,并与周边的东北文化相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北大荒文化。

  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重要内容

  “军旅文化是北大荒文化的基础,北大荒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傅道彬对记者说。黑龙江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中东铁路曾被看做是传播共产主义的“红色丝绸之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在这一地区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展示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和民族尊严;这一地区也是中国最早的解放区之一,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是北大荒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用“汪洋大水捞麦子,踏着晨霜掰苞米,赤脚和泥脱大坯,冰天雪地修水利”来形容当年北大荒知青创业和生活的艰辛。他说,在割大豆过程中领悟到的“不怕慢,就怕站”的精神,成为他以后人生不断向前的动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付军龙的父母是转业农垦军人,他自小在北大荒长大,深受北大荒精神的影响。他告诉记者,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大学生中倡导“行知精神”,其主要内容就是“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

  为展现北大荒文化、北大荒精神,黑龙江省先后成立了北大荒博物馆和知青博物馆。田伟告诉记者,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北大荒文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凭借地缘优势建立了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研究所,研究所的成立既为垦区培养人才,也将为北大荒的文化建设发挥作用。此外,黑龙江大学、黑河学院等也都初步开展了对北大荒文化的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