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教育为国家崛起、经济腾飞输送了大量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进入平稳发展阶段,原来本不成熟的教育体系暗藏的问题开始凸显,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寻求解决的方案。
重视创新教育的背景
“用人荒”与“就业难”两相并存的窘境不断凸显,由此引发的“读书无用论”迅速蔓延,辍学率逐年攀升,一些偏远地区农村中学的辍学率竟高达50%以上。企业“用人荒”集中体现在两个层次——低端实用型技工和高端创新型人才,前者要求操作技术纯熟,后者要求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而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以理论指导为主,培养的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欠缺。这便造成了供需不匹配,企业在用人上捉襟见肘发展受限,大学生却“毕业即失业”。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女生在学业上的优势不断扩展和延伸,从教育的各个领域、层次上赶超男生,其中不乏一些传统的男生优势学科,如金融学、医学等。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教育观念的改变、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多等,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目前的教育方式、考核体系、评价标准更适合女性的发展,侧重于对记忆力、广泛性、表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考察,而抑制了男性的优势特点,如更强的创造性、深入性、灵活性及操作能力。这种情形在近些年的发展、深化,一方面挫伤了男性受教育的积极性,致使男性辍学率上升;另一方面,由于多数岗位对男性的需求更多,受高等教育的女性就业困难也在增加。
如今距科学巨星钱学森的逝世已近3年,他弥留之际最后的心结,“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依然没有解决。2009年中国的经济总量、科研投入均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同年英国《经济学人》刊登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最新排名”,中国创新能力仅排第46位;科技人才数量世界第一,却至今没有中国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中,进入核心层的中国科学家仅占总人数的2.26%;中国科技论文数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但论文的平均被引证率排在100位以外。拥有庞大人口总量,综合国力日渐强盛的中国,却严重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人才。
追根溯源:创新的缺失
造成“用人荒”与“就业难”并存局面的直接原因是人才的供需不匹配,窥其背后的因果,是人才定位的偏差和培养方式的固化;“男生危机”的出现是现行教育制度、考核评价体系对男性具有先天优势的创造性人格的忽视和抑制造成的;“钱学森之问”钱老先生自己也有解答:“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因此,所有这些问题,追根溯源后都指向了同一点——创新的缺乏。
创新型人才缺失,高校成为首当其冲的批判对象,作为人才的主要输出机构这无可厚非,但高校在此问题上亦有很多难以消除的苦恼。大学只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其中一个环节,仅通过高校的培养方式转变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另外,不仅高校自身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模糊,社会对于高校的期待也不清晰,既要有学术创新,又要保证就业率;既期望它生产出可以直接用于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又期待它能培养硕果累累的科学家,这些方面多少都存在不兼容点。且在现有的考核制度下,学生和老师都疲于“数量”压力,而难保创新“质量”。
创新能力不是在某一阶段或者某一个教育环节的培养下就能形成的,创新教育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成长阶段,教育改革不仅是培养教育方式的改革,还应包括评价机制、考核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中小学是塑造青少年创造性人格的关键时期,成年以后人格相对固化,单纯通过大学创新教育来重塑创造性人格是很难达到效果的。现阶段中小学以素质教育改革为主,但在升学压力下,改革浮于表面,收效甚微。同时,由于人才选拔方式、考核标准、评价体系等都没有及时作出调整,创新改革一直都是处在各自独立的小范围内尝试,仅仅是“小气候”,没有形成“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