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当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主要是为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唤起无产阶级革命。进入21世纪,我们正在建设和谐社会,正在进行经济建设。为了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就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我国现实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
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是要揭示现实社会的本质关系,但是有些学者却把它引导到“应用化”、“数学化”的方向,引导到“应用研究”、“政策研究”的方向上去了,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具化”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其实质而言它是揭示社会本质关系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马克思主义就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了,它也能解决具体问题,但这不是它的优长之处。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这样的问题,有其所长,也有其所短。西方经济学回避了社会的本质关系问题,但有实用性,也有优长之处。相对来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优长之处在于揭示社会的本质关系。所以,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工具化,让它解决具体问题,这就不是扬其所长而避其所短,而是扬其所短而避其所长了。如有学者用“劳动力商品”范畴说明现实中的要素市场,用“劳动力价值”范畴说明现实的工资,用“非劳动收入”说明现实的利息,结果得出现实社会存在剥削的结论,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实相冲突。实际上,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首先要使之走出上述困境,具体应通过以下三个路径。
第一,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实出发证明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要证明劳动的商品性质就要证明劳动的价值。如果按照传统经济学观点,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将陷入同义反复。但是,从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而不是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出发,我们就能够立足现实,说明劳动具有商品性质、劳动具有价值,说明工资是劳动的价格。
第二,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所得的利润是由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是剥削收入。但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经营者依靠自己的经营劳动创造利润,这一所得是不是剥削所得呢?如果不是,那么,两者是否存在矛盾呢?在大工业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资料就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了,而广大劳动者则被剥夺了生产资料,成了无产者。在生产中,劳动者所得的工资勉强能够维持自己的生存,仅仅相当于劳动力价值,而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并转化为资本作为继续剥削工人的手段。但是,在进入电子工业阶段的今天,经过改革开放,生产关系逐渐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推动生产力飞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经营者与劳动者相互需要、相互依赖,互利双赢。经营者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多余的人”,而是成为稀缺人才,其经营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第三,马克思认为资本家所得利息属于剥削收入,那么,社会主义劳动者所得利息是什么性质呢?资本家所得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对此马克思已经做过非常充分的证明,毋庸赘述。现在需要说明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者向生产过程投入资金,改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劳动生产力,从而能够使自己在单位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劳动者所得利息就是因提高劳动生产力而在单位时间内多创造出来的那一部分价值。从表面上看,劳动者投入资金之后得到了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由资金带来的,但这只是事物的表象。利息收入代表的价值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从本质上说它从属于劳动收入,具有劳动收入的性质。
解决了上述三个理论难题,也就找到了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现代化的路径。而只有经过理论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才能由革命的经济学转变成建设的经济学,才能摆脱被边缘化的状况,迎来辉煌的新生。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