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葆:以文化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12-09-21
作者:佚名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网
当前,高等学校要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用“文化育人”理念引领和带动学生全面发展,坚决反对工具化、功利化倾向。目前来看,大学文化育人这一新探索相对于单一的道德育人、知识育人和专业育人而言,更加强调了文化对人的培养的整合性和深入性,体现出一种基础优势和前瞻眼光,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和价值目标。
文化育人,就是以文化人,就是大学要将自身生产和保存的核心信仰、艺术、道德、知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传递给学生,将体现人文主义和大学精神的自由思想、民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平和心态传染给学生,也就是以崇高的理想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文化熏陶人。在实践过程中,文化育人主要是解决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是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育人的基本内涵是兼顾知识育人和道德育人,促使学生追求真理和追求价值的统一。知识和道德,既是社会人生中的两种重要现象,本质上统一于人自身的发展之中。单一的道德教化和片面的知识灌输都顾其一不顾其二.致使学生成长碎片化。新文化运动中“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就体现出论战双方各执一词、自相矛盾的缺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趋势促使政府和大学将注意力投入到知识育人上,期望尽快培养出科学家,这当然有合理之处。不过,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成长和出现离不开道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大科学家大都是道德上的自律者和模范者。在完整的科学活动中,崇高的审美意识激发着科学家的研究兴趣,伟大的人道主义激励着科学家的研究过程,悲悯的人文情怀引导着科学家的成果运用。可以说,科学活动离不开科学家本人的道德情感、审美情趣、心理情绪的影响。这是对培养科学家而言,对培养一搬劳动者而言,道德教育也一样重要。它对维系价值认同、文化自觉、社会和谐十分重要。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培养固执的“卫道士”,而是促使每个人和谐而有尊严地活着的新道德教育。因此,我国大学决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大学文化育人就要解决“智育愈盛,德育愈衰”的悖论,反对“没有精神的专家”、“失去灵魂的卓越”,不断造就以德润才、以才明德的新知识分子。
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兼顾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君子不器”,鄙视知识的专业性或工具化。不过儒家的这种“不器”,只是一种儒学知识内部的汇通和循环,和我们的“全面发展”并无多少共同之处。西学东渐以来,科学上的分门别类、欧风美雨成为中国科学研究的基本样式和主流生态,这是一种巨大进步。但是,在曾经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大学的学科分类过度细化、专业设置过度窄化,使我们的系科越办越微观,越办越狭隘。这直接造成了教学上偏重于专业教育、疏于通识教育的现象。而反观我国近代大学培养的杰出人才,可以发现,尽管从事的研究领域不同,投身的职业生涯各异,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是他们在求学阶段尤其是在大学时期,接受过高水平的科学、艺术教育和熏陶,这些学科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眼光更独到,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可以说,只有在浓厚文化熏陶下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思想和成果。钱学森就以自己的学术生涯为例,强调了这一真理。他说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他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使他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因此,大学要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相结合,既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也培养学生发散的形象思维,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文化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无论是强调文化育人要科学和道德统一。还是通识和专业结合,目的都是希望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失去一定的道德和科学修养,学生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会囿于知识的限制,或者昧于眼界的狭隘,很难有独立的人格。从历史上看,独立人格是近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长时期以来人类大部分群体要么屈服于自然的威力,要么臣服于皇权的压力,要么信服于宗教的定力,很少有独立人格之说。文艺复兴运动、现代经济政治发展,促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大写的人”。现代大学培养的人就应该是这种“大写的人”,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知识教条”、“精神权威”。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就应该不束缚于某种固定力量,在政治参与和公共生活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当代大学生要善于独立思考,从年轻时就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靠独立思考了解事情真相,靠独立思考判断事物真伪,靠独立思考排除各种噪音杂音。培养这种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当代中国就体现为培养现代公民。公民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建设公民社会是社会健康稳定、永续发展的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人权意识、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利益诉求越来越高涨和具体,建设一个秩序良好、平等友爱的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是大势所趋。高等学校要适应这一形势,逐步推进民主治校和依法治校,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学术权力和民主制度,提倡不同的学派、不同的学术观点都可以充分发表。在学校内部营造公民社会的气氛。正确引导学生合理维护权利、保障权利、发展权利,不断培养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使命感的人才。
【作者为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2012年第17期
中国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