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政治 > 文章详情
学术界坚决支持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2012-09-14 作者:唐红丽 邓之湄 吴楠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2日第355期

  9月11日上午,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无视中国领土主权,执意与钓鱼岛所谓“岛主”栗原家族正式签署岛屿“买卖合同”。
  
  自日本政府上演“购买钓鱼岛”这一荒唐闹剧以来,中方多次提出交涉,并发表严正声明警告日本政府。9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同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交谈时郑重指出,日方采取任何方式“购岛”都是非法的、无效的,中方坚决反对。中国政府在维护领土主权问题上立场坚定不移。9月10日,我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出,日本政府的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严重侵犯,是对13亿中国人民感情的严重伤害,是对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理的严重践踏。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
  
  中国学术界一直高度关注“钓鱼岛问题”。学者们表示,坚决支持中国政府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严正立场和相应对策。日本应该告别外交“短视”,尽早回到正途。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中国政府曾在多种场合强调中方对“钓鱼岛问题”的立场,即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容忍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和损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告诉记者,中国对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拥有主权是有充分历史事实和法理依据的。“早在明代,中国人就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目前所见最早的文献记载是1403年中国人编著的《顺风相送》。其他明代史籍中也有将钓鱼岛等岛屿纳入中国海防管辖范围的记载。这表明钓鱼岛等岛屿从那时起就是中国的海疆领土,中国对这些岛屿拥有主权。”
  
  日本与钓鱼岛发生“联系”比中国至少晚500年。李国强介绍,1884年,日本人古贺辰四郎非法擅自登上钓鱼岛,日本冲绳地方政府据此要求在钓鱼岛上建立“国标”,以示其为日本领土。当时的日本中央政府非常清楚钓鱼岛的归属,没有同意冲绳地方政府的要求。直到《马关条约》签订前,日本召开秘密内阁会议,私自将钓鱼岛“划归”冲绳管辖。对此,当时的中国清政府完全不知情。
  
  “长期以来,日本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从最早的‘图谋’,到1895年的‘暗劫’,到‘实控’,再到近一段时间的‘明抢’(即‘国有化’)。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日本政府对钓鱼岛的侵占方式不断变化,手段日益升级。”李国强说。
  
  “购岛闹剧”源自政治考量
  
  日本缘何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意孤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马俊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野田政府正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对内,野田政府无法解决经济增长乏力等国内问题,其在国会上提出的重要法案屡遭搁浅,支持率也被自民党反超。种种现实让野田佳彦的执政地位面临极大挑战。在这样的内政压力下,野田政府转而在外交上呈现出强势姿态,欲以此缓解其在内政上面临的压力。基于此,野田政府不仅没有阻止该国右翼势力“购岛”的想法和行为,反而采劝跟进”措施,将钓鱼岛“国有化”,想以此在年内大选中“取悦”选民。野田佳彦认为,中日关系可以再修复,但是自己的执政地位不保,一切便无从谈起。因此,日本政府不顾中方强烈反对,一意孤行。
  
  李国强也认为,这与日本国内政治形态不无关系。“涉及领土主权的问题最能触动民众的情绪,日本在野党不断地拿‘钓鱼岛问题’给执政党出难题,一旦野田内阁处置不当,在野党便有了可乘之机。”此外,李国强表示,“我们还应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日本一些极右翼的军国主义分子妄图通过挑动‘钓鱼岛问题’,扩大争端事态,为加强军备、提升海上自卫队力量等寻找借口”。
  
  采访中,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生表示,“钓鱼岛问题”存在已久,然而最近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完全违背了当初中日建交时的默契,有负于老一代中日政治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智慧。“钓鱼岛问题”激化是在美国宣布“重返亚洲”的背景下发生的,这背后始终若隐若现的是美国因素。实际上,日本在充当美国“重返亚洲”的“急先锋”。
  
  对于美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作用,马俊威表示,野田上台后,日本国内亲美势力和右翼势力逐渐占据上风,特别是美国提出“重返亚洲”的战略之后,日本政府积极跟进,并把外交政策的重点从鸠山由纪夫时的“重视东亚”重新转向“重视日美同盟”。由于日本与邻国的岛屿之争不断升级,日本的亚洲外交深陷泥潭。野田政府认为,“日美同盟”才是其最大的安全保障。此外,日本如此看重“日美同盟”,目的还在于“自我松绑”。鉴于历史的原因,日本宪法规定了其在军事上的很多禁区,如日本没有交战权、没有武器出口权等。这些禁区限制了日本在国际上发挥军事作用。而“日美同盟”则可以为日本提供发展军备的机会,并以此为跳板实现其“政治大国”的目标。这也是日本宁愿牺牲东亚外交,听命于美国的根本原因。
  
  日本外交亟待回归正途
  
  9月10日,中国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首次公布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外交部发言人秦刚表示,相关做法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精神。李国强认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点基线的公布,是对中国在钓鱼岛享有主权的严正宣示。通过划定这条中国领土主权的‘红线’,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在钓鱼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管辖范围,也为我国在这一海域进行海上执法和经济开发等行为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矗”
  
  李国强认为,领海基点基线的公布只是我国实行反制的一个开始,如日方对其错误行径不予改正,继续一意孤行,中方将在外交和经济层面采取进一步反制措施。“当然,外交协商的大门并未完全关闭。我们希望在双方发生激烈争端的时候,日方能够从大局出发,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
  
  马俊威表示,2006年以来,日本政府频繁更迭,其外交政策缺乏长远规划,比较“短视”。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本对中国市场的倚重性逐渐增强。日本一方面想保证在中国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制于中国,因此在政治上不断对中国“叫板”。这是日本对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的原因之一。牺牲东亚,听命于美国,日本最终会为自己的外交“短视”付出代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