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旗帜,而任何创新,都是需要智慧的。德育创新同样如此。
在推动德育创新的进程中,与德育有关的学科应当提供有力的智慧支撑。这就需要在德育领域激活学派。这里所谓的激活学派,就是要推动德育的理论研究在长期严谨的学术积累的基础上,基于理论旨趣、研究取向、探索主题、核心观点等方面各自特点的形成与彰显,形成多种学术流派争鸣并立的局面。
激活学派,既是推动德育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德育理论创新在德育实践创新中先导性作用的内在要求。
学派繁盛,是学术昌明的重要标志,是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曾基于对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变迁历史进程的梳理,将我国学术的发展分为七个时代,并将春秋战国时代奉为中国学术的“全盛时代”。梁氏这一观点的重要支撑,即在于此期的学派之盛。当其时也,“孔北老南,对垒互峙;九流十家,继轨并作。如春雷一声,万绿齐茁于广野;如火山乍裂,热石竞飞于天外。壮哉盛哉!非特中华学界之大观,抑亦世界学史之伟迹也”。(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学派之盛之所以能够成为学术昌明的重要标志,成为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主要原因在于,学派的形成是学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学术主体意识与自觉意识得以形成并不断强化的体现。学派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学术队伍围绕相同旨趣的凝聚整合、学术争鸣的存在和展开;而学术争鸣,正是推动理论研究在应对驳难中不断追求完善、实现超越的重要前提,是新的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理论视野形成和确立的催化条件。
激活学派是发挥理论创新在实践创新中先导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任何一个学术流派,要显示、增强自己的生命力、影响力,总要努力提升自己理论的大众性,提升自己理论对现实的影响力。所以,学派繁盛之中,同时也是理论成果掌握大众、影响现实的能力和水平的相应提高与自觉。
激活学派,既是理论发展之需,也是实践创新之需。然而,在我国高校德育研究领域,则尚处于“有学无派”的发展阶段。
“有学”,指在此领域,已经进行了长期的学术探索,形成了诸多的研究成果;“无派”,指在此领域,还没有哪种学说达到为人们所认可的“成其一派”的学术高度。这种“有学无派”的状况,反映在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其中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德育学术研究中的“厚古薄今”、“厚西薄中”。
遍览各种中国德育思想史的著作,大都述及晚清或民国,而对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状况涉之甚少或述之甚弱,此之谓“厚古薄今”;在对德育理论的探索中,更多地热衷于向“西学”借智慧,而少有对本土学界成果的倚重,此之谓“厚西薄中”。“厚古薄今”、“厚西薄中”的状况,导致我们在德育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明显的路径依赖,更多地依赖于“古人”和“洋人”,热衷于在当今中国的德育实践中翻版各种借来的德育理念和策略,而往往忘却或忽略“今人”的探索、“今人”的责任,陷入“依附发展”的困境。应当说,“厚古薄今”、“厚西薄中”的德育理论对于推动当下中国德育创新的效力是有限的。
推动当下中国的德育创新,尤其需要以当下的中国为基点、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法则而建构起来的德育理论。
在德育领域激活学派,目标有二:一是在中国的德育学界,形成不同的理论流派,百家争鸣,各领风骚;二是在全球德育对话中,有中国学者的声音,有中国学派或学派群体的存在。前一个目标是实现第二个目标的基础和前提。实现这两个目标,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辛的努力,其中包括:
真正植根当代中国的德育实际。在德育理论的探索中,我们需要以当代中国的德育实际为立足点,在此立足点上融贯古今、博采中西,而不是躺在中外已有理论上为当代中国的德育实际悬丝把脉、隔帘问诊。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对于理论脱离实际的人,提议取消他的‘理论家’的资格……对研究实际问题的文章,要多给稿费。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员,才算好教员,要多给津贴。”(《毛泽东文集》第2卷)这些风趣的言论,非常严肃地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关于在中国实际的基础上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一贯主张,对于我们各门学科的建设和学术创新,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在教育学领域,也有不少思想家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如陶行知在1927年便曾基于对当时中国教育状况的分析及对自己教育思想的反思这样写道:“现在有一点我们应当注意的,就是以前的教育都是像拉东洋车一样。自各国回来的留学生,都把他们在外国学来的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不问适合国情与否,只以为这是文明国里的时髦物品,都装在东洋车里拉过来,再硬灌在天真烂漫的儿童的心坎里。这样,儿童们都给他弄得不死不活了,中国也就给他做得奄奄一息了!我从前也是把外国教育制度拉到中国来的东洋车夫之一,不过我现在觉到这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我们现在要在中国实际生活上面找问题,在此问题上,一面实行工作,一面极力谋改进和解决……我们认定必须这样,将来中国的新教育才能产生呢!”(《乡教丛讯》第1卷,第17期)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3000多万人。在这个规模最大的高校德育实验场域中,我们的确应当也完全可以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又丰富多彩的德育理论。
汇聚更多的学者投入德育研究。当前中国高校的德育研究,更多地由实际工作者进行,学者参与相对不足。根据我们绘制的2011年度国内“大学生研究”的知识图谱,当年发文量居前50位的作者,绝大部分为来自学生工作第一线的研究者,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占比甚少。来自实际工作第一线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缺乏相应数量学者的参与和投入,德育学派的激活,显然缺乏强劲的推动力。在汇聚更多学者投入德育研究的同时,还要强化德育研究的学术自觉意识,以学术的态度对待德育的理论研究,以强烈的学术思维观照德育实践、思考德育问题,而不仅仅是将德育研究演绎成为语录的汇编、政策的简单注解。
创新德育需要激活学派,激活学派需要我们立足中国德育实际,以学术的态度对待德育研究,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德育研究。当德育学界迎来学派之盛时,我们可乐观地看到德育创新的长足进展,并预期全球德育对话中“中国学派”之声的嘹亮响起。
(作者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8/31/content_77144.htm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31日 本网编辑:付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