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多国学者谈APEC峰会:亚太区域合作有广阔的空间
2012-09-12 作者:刘丹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10日第354期

 

  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8日在俄罗斯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正式开幕,来自该组织21个成员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会议。 图片来源:CFP
  
  
  9月8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以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俄罗斯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融合谋发展,创新促繁荣”,针对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间区域合作取得的进展、未来区域合作的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如何加深区域发展共识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2013年亚太经合组织成员GDP增长率将突破4.5%
  
  9月7日,亚太经合组织官网刊登的文章《亚太经合组织区域贸易仍优于世界》(APEC Region Trade Still Outperforms World)指出,在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愈发凸显的今天,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贸易额仍有增长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表明,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GDP增长率从2011年的4.1%有望增加到2012年的4.2%,2013年则有望突破4.5%。
  
  亚太经合组织政策支持单元主任、新加坡学者丹尼斯·休(Denis Hew)认为:“在全球商品需求量和商品价格均急剧下滑的背景下,2012年上半年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经济发展均不乐观。但近期亚太地区的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反弹’势头,经济增长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休分析认为,对外贸易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近50%的亚太地区经济增长都有赖于外资的投入。
  
  区域技术合作是推动亚太经济发展的另一动因。俄罗斯经济发展部部长顾问叶夫根尼·霍图列夫(Evgeny Khotulev)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技术合作对亚太地区先导性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从基础设施完善、农业增产到科技创新等都离不开相互间的技术交流与协作。他举例说,此次APEC峰会的主办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建设就是亚太各方技术协作的结晶,从通往主会场的跨海大桥、港口改造等公共工程,到机尝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不是主办国俄罗斯“单枪匹马”完成的,中国、韩国等具有科研开发创新优势的国家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据悉,为了进一步加强技术合作,俄罗斯将在新西伯利亚建立国家级科技开发中心,作为亚太地区技术合作的基地。
  
  建立亚太地区可靠的商业联盟
  
  未来亚太地区经济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须警惕过分依赖外资带来的风险。休认为,外部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很有可能影响亚太地区的外资投入。此外,资金的频繁流动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潜在危险也应给予充分考量。亚太经合组织成员需巩固自身经济根基,以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为此,应建立亚太地区可靠的商界联盟,并借此维护区域开放市场,不断打破贸易保护壁垒,撤销限制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和蔓延。
  
  俄罗斯科学院社会经济地区发展研究所主任费拉基米尔·伊林(Vladimir A.Ilin)则对记者表示,在技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亚太地区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科技进步的成果,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由传统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过渡到资源高效型模式。
  
  新问题催生新合作
  
  经济全球化为区域合作带来了新问题。粮食、能源及气候安全等问题已成为亚太地区合作领域中的“盲点”,各方尚未针对这类新问题达成共识。
  
  霍图列夫认为,上述“盲点”意味着区内各方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不断加强的区域认同感也为此奠定了基矗他举例说,俄罗斯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仅叩开了走进世界贸易圈的大门,同时也领悟到了融入亚太经济圈的必要性,更加看重区域合作。此外,各方在人文领域的认同以及在全球治理变革问题上的共识,都将不断扩大亚太地区的世界影响力,不断推动亚太经合组织在世界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
  
  霍图列夫表示,本次会议上,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对这类新问题展开了集中探讨,并已认识到在这些领域深化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与中国的合作是双赢的
  
  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大国,一直保持着与本区域各成员的友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面对亚太经合组织的未来转型,中国有条件发挥更大作用。在吸引中国企业投资问题上,伊林提出:“积极吸引中国企业注资、引进中国的先进技术,一直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优先战略。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不断攀升,与中国结为区域合作伙伴关系,是每一个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的愿景。”
  
  霍图列夫指出,中国与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的合作将是“双赢”的。他举例说,中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投资办厂,参与该地区的开发,不仅能深化亚太地区经济的发展,帮助远东地区摘掉其亚太发展“软肋”的帽子,还可以为中国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建立基地,为中国商品进军其他独联体国家,赢得更广阔市场提供便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