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与方向。就资源条件和对文化创意产业形成过程的贡献而言,没有任何其他社会组织能与高校相提并论,如何发挥高校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特别值得探究的问题。
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思想库
高校是人类思想智慧的集散地,是现代社会创新意识的发源地。在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的递进研究中,“文化工业”、“创意经济学”、 “创意产业经济学”、“创意阶层”等原始概念的提出者均为大学教授。近年来中外高校的学者们围绕着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进行着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研究成果构成了文化创意产业思想库的重要内容,引领着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高校在科研方法、研究手段、数据来源、经费支持、人力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适合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分析实践活动的现状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文化创意产业客观上要求形成“创意人才”脱颖而出、“创意产品”层出不穷、“产品转化”机制完善的良好氛围和资源条件。其形成过程既要依托创意人才的创意思维、原创产品或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又要借助现代科技、现代商业模式、现代市场手段、现代品牌理念,使文化内涵与创意思维、产业运作紧密结合。高校从学科启蒙和产业催生的角度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比如部分高校学者对文化产业学科创建缘由的阐释、学科属性的分析、发展方向的研判等,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从文化发展史和产业发展史的视角,部分学者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功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人才培养目标、创意思维模式、产品研发渠道、市场培育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提出批判性、建设性的意见。
高校是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投入,而我国目前优秀的创意人才资源还比较稀缺,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创意人才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迫切要求。当今社会,文化创意人才来源广泛,但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无疑是高校。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创意人才最重要、最现实和最基本的生产地。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现状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经营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低,因而造成文化产业领域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2004年以来,我国有43所综合类大学、28所师范类大学以及34所艺术类大学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模式、考核形式、实训实践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创新潜能,也决定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同时,高校还以其特殊的资源优势,针对文化产业,面向社会在职人员,以成人教育、网络教育、脱产培训、专题培训、专业硕士研究生班等形式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
高校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意成果转化的桥梁
通过人才培养实现文化传承、通过科学研究实现发明创造、通过成果转化服务市场与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大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就在于高质量人才的批量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批量产出和创新知识、创意成果的高市场转化。对现代高等教育而言,创新既是发展的手段,又是现实的目标。高等院校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高校拥有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和独特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不同学科的资源整合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可有效推进企业、学校、研究机构联手合作,从而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知识原创性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化和社会化。
与此同时,高校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也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随着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如何提升自身地位和影响力,高校如何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高校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的各项需求挖掘了高等教育各项职能的潜在空间,通过对相关学科的资源整合进行创新,不仅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空间,更为社会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诉求点。
高校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少,但各个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各高校应从实际出发,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第一,高校应改进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加强文化创意产业教学分量,努力进行文化创意产业学科的专业建设,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适应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需求。第二,突出实践教学与特色教学,强化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第三,着力打造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第四,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机制,推进高校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第四,把握好“专”与“多”的尺度。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复合型”要求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但处理不好就会使所学的知识流于表面。因此,“专”与“多”的比例如何设定是每个高校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王大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