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社会 > 文章详情
构建科学的人学研究框架(学术随笔)
2012-08-31 作者:郭晓君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2年08月30日 19 版)

  人学是研究人的存在、本质及生存、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深化人学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学界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积累,努力创新,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人学理论研究大多局限于简单的议论或对策研究,有学术深度、为学术界所广泛接受的成果还不多。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基础性原因就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人学研究框架,还有许多深层次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

  人学研究框架是人学理论研究的基础,是该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应该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逻辑一致性。构建科学的人学研究框架,对提高人学研究水平和进行人学理论创新都是十分重要和迫切的。那么,怎样构建科学的人学研究框架呢?现代经济学经过长期发展,已成为一门规模庞大、分支众多、体系严谨、模型化的科学,在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20多年,现代经济学的许多分析方法和理论已经延伸到政治学、社会学以及人文学科等学科领域。受经济学启发,笔者认为,人学研究框架应当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或者说人学研究应该是一个由10个步骤构成的研究过程。

  观察与思考。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对社会现象以及相关问题进行长期的观察和思考。换言之,如果没有对社会问题的长期观察或体验、感悟、积累和思考,搞不清研究的缘由、目标、重点,就不可能进行科学的人学理论研究,更谈不上理论创新。因此,人学特别强调科学的调查研究。

  背景与环境分析。同现代经济学研究一样,进行人学理论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搞清研究是在什么背景、环境下进行的,并对这两个方面作出界定、进行分析。既要客观描述,又要概括特征,抓住问题的本质,揭示其与研究目标的内在联系。对背景和环境的描述及其特征、本质的分析越准确,结论就越正确,针对性就越强。

  理论阐释。包括概括研究对象和主题,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学术或应用价值评价,对直接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界定核心概念,建构模型或评价指标等。搞好这一阶段的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广阔的学术视野,善于把握学术前沿,具有较强的学术辨别和表达能力。

  人的行为假设。对人的行为方式进行假设是人学研究的基础。一个人学理论有没有价值,一项制度安排或政策是否有效,关键看其人的行为假设是否真实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共性,看其导致的人的行为是否能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比如,“完全公仆人假设”就可能导致对一些领导干部监督的弱化,而“相对公仆人假设”可能更为合理。

  选择合适的方法和工具。规范的科学研究应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工具和路径,研究假设应经过验证。在人学实证研究中,一般还应搞清自变量、因变量、调解变量、中介变量及其相互关系,使之符合实证研究的要求。

  多维分析。人学研究一般应建立模型,进行系统分析、相关关系分析、因果分析或动力分析,形成多维的分析框架。

  分析和给出制度安排。一是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现有制度的影响或局限。二是给出新的制度安排,即对不同环境和不同人的行为方式应给出不同的制度安排。应因势因人而变,环境变、人变,规则或对策必须变。

  方案选择。一个决策往往有多种可行方案,应根据环境、资源、时间等约束条件权衡利弊,选定方案。应提高研究理性,努力选定最优方案。

  评估比较。当人作出选择后,应通过实证研究对所导致的结果进行评价,检验理论是否与现实一致,并对所采用的制度、规则或方案作出优劣判断,探索规律,提出改进办法。在评价一种机制、模式或制度安排时,人学采用的重要评价指标是:效率、公平和发展,即看其是否有利于经济、社会、文化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有条件,还应进行试验实证。

  学术批评。进行学术批评是防止学术错误、提高学术质量的重要环节。一项规范的人学研究,在选题或研究提纲形成后,就应请相关学科的专家认真地进行学术批评,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在学术争鸣中提高研究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