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经济增长引擎。
能源工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现代经济体的成长离不开能源工业的支持。十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过去十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翻一番,居世界第一。我国在重视能源工业的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的同时,也在总量上保持了较高投入。2000年能源工业投资额为2839.59亿元,到2010年该数值变为11219.45亿元,约为2000年的4倍。就投资结构而言,电力行业投入占比较大,自2000年以来就一直处于60%以上;其次是煤炭以及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的开发,该比重的下降,标志着我国能源工业的建设重点从保障一次能源供应能力转向了提高能源产品加工转换效率,走向现代能源工业结构体系。
随着能源工业投资力度的不断增强,我国主要能源产品的生产能力得以大幅度提高。第一,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产品,煤炭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2001—2010年间,全国原煤产量由11亿吨上升到32亿吨,年均增速达10.4%。在采掘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煤炭洗选能力与煤炭采掘能力的比率大幅度提高。煤炭洗选能力与煤炭采掘能力的比率由改革开放前的15%提高到接近40%。第二,目前我国石油产量大致稳定在2亿吨左右,居世界第四位。第三,天然气生产能力近年来有了较大提高,2000年天然气产量为272亿立方米,2010年达到948.5亿立方米,增长248.7%。第四,电力产业在十年间也经历了跳跃式发展,200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3.4亿千瓦,到2010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已经高达9.6亿千瓦。虽然我国以煤为主的电力结构依旧,但清洁能源的水电、核电、风能发电等新增机组容量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水电装机比例为22.36%,核电装机比例为1.12%,风电并网装机比例为3.06%。
能源资源稀缺催生能源经济学
尽管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对能源持续稳定供给带来巨大压力;能源产品定价机制缺乏科学性和透明度,不能很好地反映资源稀缺的程度;电力改革相对滞后,煤电矛盾导致的缺电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等。此外,能源资源管理缺乏规范机构设置和制度,清洁能源发展缺乏有效规划和激励政策。这些都成为能源工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上述矛盾都需要专业的经济学研究和科学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得到缓解。我国经济学发展的特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吸收西方经济理论合理部分,联系我国实践,就具体经济问题进行分析、论证、解释说明,逐步形成与中国经济社会背景相关的经济理论和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为经济学研究提供良好素材的同时,也对经济学研究提出了较高要求,即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高速发展。
能源作为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致使能源经济学在近年兴起并逐渐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重点。有限的资源与人类无限的欲望是一对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正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由此而引起的种种选择问题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能源经济学正是以理论经济学为主线,综合运用其他学科,探索人类如何面对有限的能源资源并做出权衡取舍的科学。
能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经济学前沿问题
如何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关于能源需求与供给、能源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济学计量模型和应用软件更多地被使用,特别是关于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大型宏观经济模型得以建立并被广泛采纳。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始对能源经济问题进行系统、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包括能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寻求持续协调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关于能源的政府公共政策问题。不少高校也纷纷开设能源经济学课程,能源经济学步入蓬勃发展阶段。最近几年,能源稀缺和环境污染将能源经济学研究推至日益重要的位置。
如何以最小成本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是能源经济学目前亟须研究的问题。缺乏高质量的能源经济研究为政府制定能源政策提供建议,使许多能源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因此,我们需要更多的能源经济工作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取得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丰富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体系作出持续贡献。
(作者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