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上。近十年来,通过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可喜成效,这主要表现在城乡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上。
城乡经济结构初步改善
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一直存在过大差距,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特点,“三农”问题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大难点。
2003年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连续十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突出了“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这些文件的基础上,一系列“支农惠农重农”、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措施付诸实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取消农业税及其他税费,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给予粮农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大力实施家电下乡补贴等。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和发展条件,提高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性,优化了资源在城乡之间的配置。
2002—2010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从8011.1亿元增加到36691.0亿元。特别是2008—2011年,除2010年以外,其他各年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既大大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高于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不断加大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83亿元,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若从2003年算起,到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翻了三番以上。从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从46947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57121万吨,实现了“八连增”。人均粮食产量也实现了“八连增”,从362公斤增加到426公斤。
2003—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略快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加快,超过了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速,从而改写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长期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的记录。虽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还较大,但是农村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十年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过程中,农民的收入来源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2002—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分别增长了2.53倍、1.17倍、3.52倍和4.73倍;相应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结构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2002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60%,到2011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6.2%,而其他三项收入所占比例由40%提高到53.8%,这说明我国农民收入正在由“靠土地创收增收”的传统模式向市场化、多元化的创收增收模式转变。
区域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我国幅员辽阔,加上自然条件差异和历史的原因,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处于“东高西低”局面。为了统筹和协调区域发展,通过加快中、西部发展来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区域经济结构,中央和国务院于2001年正式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战略,2003年启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6年又正式出台“中部崛起”战略。
通过实施这三大战略,我国区域经济结构出现了明显变化,早在“九五”时期,中、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14.1%和16%)就超过了东部(9.3%),此后我国投资增长一直保持“西高东低”的格局。随着投资向中、西部倾斜,劳动力、技术、机器设备和其他资源也加快向中、西部流动,从而加快了中、西部的经济增长,促进了中、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了东、中、西部的发展差距。2008年中、西部的经济增长(分别为12.5%和12.2%)首次超越东部(11.4%),此后我国三大区的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西快东慢”的阶梯格局,经济增长中心明显向中、西部转移。随着中、西部的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加快增长,中、西部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也开始加速,超过了东部。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结构在上述两个重要方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将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城乡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还远没有调整到位,特别是经济结构中的三次产业结构、总需求结构(内需与外需的比例关系)、内需结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农轻重的比例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调整的难度可能更大,调整的过程可能更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