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人文 > 文章详情
中国文艺理论应贴近中国现实
2012-08-16 作者:张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15日第343期

  如何构建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体系是当下中国文艺理论界思考的方向。8月8—10日,“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第九届年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者围绕“中外文艺理论的新趋向”、“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研究与生成”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和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文艺理论应该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意识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中,中国文艺理论的民族自觉性日益突出。如何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的文学理论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热点话题。
  
  针对文艺理论现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长钱中文认为,用不加总结与批判的外国文论“引领”中国文学理论潮流,将有可能导致毫无选择的理论狂欢。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应进一步建设具有民族特色和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而不是拼贴各种外国文艺理论。
  
  在西方文论强势话语的压力之下,中国文艺理论需要创新和突破,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华中师范大学教授王先霈表示,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圈的文艺理论是在接触、碰撞和交融中发展的,在介绍、引进外来理论的同时,必须重视、发展本土理论资源。王先霈提出,在中西文艺理论交切点上寻找创新突破口,是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研究与生成道路的一种选择。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赵静蓉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为例,阐释了中国经验与异域理论的复杂关系。赵静蓉认为,西方文艺理论不能被简单用来归纳、解释中国的经验和现实问题,中国学者要从本土实情和特色出发,从自己的经验中产生出有现实感的理论。
  
  古代文论研究面临机遇与挑战
  
  与会者对当前古代文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表示了关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彭亚非认为,学界对中国古代文论思想长期采用“以西释中”或“以中证西”的研究理路,忽视了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在世界文学理论建构中的意义和价值。彭亚非提出,应以“文化还原”的方式,从文化事实、文化基因等方面还原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本来面目,理解其真正含义,从而使得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观念内涵具有一种普遍性的理论形态。
  
  针对中国传统文论研究中存在的“小文论”、“窄而深”等研究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党圣元提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应提倡“大文论”眼光,深化对传统文论整体性及其价值意义的认识,重建传统文论的原始气象和生命活力。
  
  在当前文化多元化语境中,古代文论和美学是否需要完成现代转换?对此,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陈立群提出,古代文论应经营自己的话语体系,挖掘自身古代文化资源;注意避免强行融入现代话语体系,以免在试图成为当下文艺理论话语的中心过程中被现代话语同化。同时,陈立群表示,古代文论研究不能“闭门造车”,要不断吸收现代文化的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和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需体现时代感和历史感
  
  文艺理论是对现实社会文化及文学进行思考的产物。钱中文认为,文艺理论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文艺理论要在思想中把握时代脉搏,始终站在本时代环境中思考和认识时代的特殊本质,并用前沿性的现实感和时代感理解社会转型。同时,在理论研究方面,应培养具有历史感的品格,坚持“论从史出”、“论史并重”,重视问题产生的现实性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南通大学文学院学者高金生也表示,当下中国文艺理论必须立足于当代世界和中国文艺实践,以理性、求实的心态,依据现代学术理论和规范,去梳理和阐释古代文艺理论和美学思想,使得中国当代文艺理论能够从本土学术资源中汲取营养,从而有效提升其应对、分析、阐释当下文艺现象的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