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发展成就显著,引起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学逐渐成为显学。而新世纪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
8月8—9日,由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中国社会学会以及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在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李捷,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爱林,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院长姚树洁,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等出席大会并致辞。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未来的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未来的发展、社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道路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选择
姚树洁指出,了解中国,需要不断从政治、经济、外交、社会、历史乃至传媒、文化等领域,跨学科研究中国历史,明白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径。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周晓虹认为,中国道路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高棣民说,中国的发展道路就是要信任人民,让人民自己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再在全国范围内分享。
美国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认为,中国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具有独特性。第一是实践主义,“摸着石头过河”。第二是推动发展的观念,强调政治权利和经济的发展。第三是既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同时又保证自己发展的稳定,不完全抄袭西方的现代化道路。
社会现代化建设是未来战略重点
“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陆学艺说,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在经济实现了基本现代化后,选择社会建设作为下一步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十分理性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可以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前后,中国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在的经济建设趋势很好,国内外的预测都比较乐观。关键是能否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搞好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这将是中国未来30年的主要任务。
周晓虹指出,寻找社会建设的中国道路,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依据中国国情,着力解决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同时努力突破影响社会建设顺利推进的制度瓶颈。就突破影响社会建设顺利推进的瓶颈而言,最根本的应该是推进社会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具体就是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也创造了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奇迹。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社会、政府协同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宋林飞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挑战,最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社会管理本身的价值、目标、主体、制度与机制等难点问题,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管理体系。现在各地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一般都放在具体方法上,方法创新有利于推进社会管理实践。但方向在前,方法在后。社会管理体系的起点是价值,应首先解决价值定位问题。社会建设与管理的价值是创造平等,使社会更公平、人民更和谐。因此,改善不平等状况,是社会管理的首要价值。
从社会管理角度看,社会建设将从根本上推进社会管理效果的实现。社会建设更注重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要素的培植,关键次序的理顺。而社会管理重视现场操作的实施过程、手段和效果。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邹农俭认为,在清楚了解“管”和“建”的关系后,我们应标本兼治,从眼前入手,着眼于长远,将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系列要素完善起来,并形成良好的次序结构,尤其要建构起一整套具有现代化理念的体制机制。靠这套成熟的制度管理社会,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追求国家的长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