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云翱,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江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苏省文物保护、文物鉴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专家库成员、《世界遗产》(中文版)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江文化论丛》和《中国遗产网》主编等,发表有关历史学、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方面的论文和论著数百万字。
核心提示
文化是人类幸福根基所在。过去我们过度强调了物质力量,忽视了精神价值,忘了某些时候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拿破仑说过,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刀枪打不过思想。
教育不公平导致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不公平。文化公平是人类过上真正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中国教育投入起码要占到GDP的6%到8%,才能做到文化公平。
中国文化是一个颇具多样性的文化体系,同时我们也有共同的文化信仰和文化底线,那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认同。5000年没有断裂的文化体系不能在我们手上断裂。
我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文化建设与现代化及幸福生活”。为什么中央会把文化建设当成中国现代化四大支柱之一?文化和我们的幸福生活有什么关系?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我对这两个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精神有时候比物质更重要 文化是人类幸福根基所在
文化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转型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们国家从1840年开始,在几个关键点上都出现过文化热潮。
第一次,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这是一次重大文化变革。
第二次,1966年起的十年“文革”,当然这是一次反文化革命,是一次灾难,但毕竟也是一次转折。
第三次,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有一段时间出现文化热。我是1977年参加高考进入南京大学读书的,亲身经历了那段时间的文化热。
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文化再次成为热潮。这次文化热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我们如何科学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过去我们过度强调了物质力量,忽视了精神价值,甚至忘了某些时刻精神比物质更重要。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文化建设,特别是把文化当作一种纯粹的意识形态,没有发现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2003年10月,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才不断凸显。
文化究竟有什么意义?我认为主要有四方面:
文化是人和人类社会存在的本质特征。几年前我在武汉做国务院的一个课题,一位年轻干部对我说:“贺老师,你们不断讲文化怎么怎么重要,我觉得都是你们拼命鼓吹出来的。”我回答说,如果没有文化,我们就都不是人了,人和豺狼虎豹的区别就在于,我们有文化,它们没有文化。
文化具有隔代传承功能。我们接受了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文化传统,才拥有今天的物质文明。如果没有文化传承,我们每一代人都是穷光蛋,一切都要从头开始。
文化影响行为模式。深圳人、上海人、南京人的行为模式为何不同?其背后文化的影响很大,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
文化可以穿越时空。文化让我们可以和孔子对话,也可以和李白、杜甫对话,还可以同美国人、欧洲人对话,从而方便不同时空的人进行沟通联系,共享不同人群的多样性文化成就。
关于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有很多精辟见解。如法国军事家、政治家拿破仑说过,思想是文化的核心,刀枪打不过思想。我以为,不要太迷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能总是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有时候生产关系可以决定生产力,意识也可以决定物质,中外都不乏这方面的例证。比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在发达资本主义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是先建立先进的制度,再逐步走向工业化。又如在西方,并不是工业化高度发展以后才搞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而是文艺复兴先引导人们走出愚昧时代。再比如深圳,也是先解放思想,再搞建设的。总的来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同时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当前中国的文化建设,顺应了人类发展大趋势。
非常奇怪的是,在现代化四大支柱中,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在大学里都有相应的学科培养中高级人才,唯独文化建设没有,所有大学都没有设置文化系。我经常开玩笑说,大学学科建设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人类发展方向,就是文化建设。应该创办文化学专业,培养服务于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中高级人才。
当今社会很关注幸福感。那么,文化与幸福有没有关系?我认为有很大关系——文化是人类幸福根基所在。
文化赋予我们智慧,让我们脱离了动物的生存状态,能够不断改善生活。跟老虎、狮子和很多动物相比,人的体力很小,我们打不过它们。但是我们为什么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因为我们拥有文化,文化赋予我们智慧,让各个孤立的人变成一个整体。
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让人类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文明。文化引导我们不断拓展生活空间,从一个地方发展到另外一个地方,从地球拓展到外星。
文化让我们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让我们超越了纯肉体和纯物质的满足,进入到一个高级的生活世界。
文化让我们能够自我救赎,包括心灵的救赎。现实与理想,自我与他人,物质与精神,始终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光靠外部努力去解决,无法完成,要靠我们内心协调。我们如何走出困境,解除痛苦?文化功不可没。
最近美国旧金山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幸福感可能源于一种平衡观,即回顾过去、享受当下和给未来设定奋斗目标。美国人的这种研究,与我对文化的界定完全相符。
不同民族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创造着各自的文化,文化的这种多样性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多幸福生活的体验。所以,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创造,我们应该尊重、欣赏、理解、学习,这样才能丰富我们的心灵。
“中国制造”出口居全球第一 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逆差巨大
世界发展趋势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发展的核心要素、推动力量及发展目标。发展文化是人的本质需求,文化作用的凸显,正是人类现代化以人为本发展目标的体现。
掌握先进文化的人才代表着未来,代表着今后的发展。人类总的发展趋势是,体力劳动占的比重越来越小,智力劳动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经过了狩猎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目前进入到知识经济阶段,而所谓的知识经济就是文化经济。
科学研究表明,体能、技能、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比,分别是1、10和100。现在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最好的大学接受最好的教育?其实质就是希望让孩子拥有很好的智能,拥有核心竞争力。投资体力成本,回报率是110%,而投资人才开发的回报率是1500%。所以,高文化、高智力人才,对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
高文化人才从哪里来?必须优先发展教育。目前我们国家存在很多不公平,首先就是教育不公平,教育投入太少。温家宝总理今年在全国两会上宣布,在十八大之前,一定要把教育占GDP的比重提到4%,这是总理向全国人民的承诺。其实,即使把教育支出占GDP比重提到4%,仍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教育不公平导致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不公平,贫穷落后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现代教育,可能长期处于贫穷状态。新的发展趋势是,发达国家教育投入要上升到9%,所以中国的教育投入还要不断提高,起码要提到6%到8%,才能做到文化公平。
文化的公正、公平、正义,是人类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条件。公平社会不仅仅是福利的改善和社会保障系统的建立,那只是一种外部条件。只有通过教育和文化的熏陶培育提升,让人们拥有丰富的知识、科学的思维、高度的智慧、真善美的品性和开拓创新能力,个体和公民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幸福。
中国现代化起步很晚,但是发展很快,30年走了发达国家200年的道路。1978年中国GDP排名全球第15位,国家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但是到今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二,外汇储备3.18万亿美元。不过,中国只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撒切尔夫人曾说过,中国没有什么可怕的,理由是中国只出口工业产品,不出口文化。
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于经济建设。国际经验表明,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及一定的文化消费之间具有相关性,文化消费在各类消费中应占18%。我国人均GDP已达4200美元,文化消费情况如何呢?以读书为例,读书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犹太人最爱读书,4500个人就有一个图书馆,500万人口的国家,有借书证的就有100多万人,是全世界人均拥有图书最多的国家。
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人均数量很少,尤其是读书人很少。上个世纪90年代统计,我国平均每人每年购书5本,现在还在下降,户均消费图书去年只有1.75本,是世界上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全国45.9万人才拥有一座图书馆,跟以色列相比差100倍,但中国经济跟以色列相比并不差100倍,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以色列。大学的情况也不美妙。复旦大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可见我们的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中国工业产品出口全球第一,但是文化产品出口贸易逆差巨大,全国出版社的年销售额还不如德国最大的一家出版社,而美国第一大出口产品是文化产品。《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指出,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仅占19%。而在19%中,日本占了10%,剩下的才是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中国文化产品出口跟物质产品出口没法比。
文化决定人的素质高低,决定投入与产出比。目前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已经占到50%。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单位GDP能耗比,在国际上都是很落后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
去年的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提出了影响全球变革的十大力量,至少五大力量与文化有关。美国南加州大学学者新公布的研究称,只靠经济增长,并不能让我们幸福,文化建设必须跟上。
对中国而言,现代化发展已经到了文化引领的新时代,将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支柱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英明决策,也是实现人人幸福社会的重要决策。
文化“短板”要拉长 民族文化自信不可缺
世界有六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文明延续下来了,这本该让国人引以为豪。可是1840年以后,中国近百年丧权辱国、被动挨打的历史,大大削弱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以及文明古国应有的文化尊严,开始了西风东渐的百年历程。直到今天,我们自己的文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我是大学老师,我在审读校内校外的博士生论文时还经常发现病句错别字,太有问题了。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想在自己的文化中寻求到挺立于世的能量和保持内心幸福的力量源泉。学者们几乎都认为,没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物质现代化的大厦会坍塌。而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民族,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富有文化创新能力和幸福感的民族。因为你不相信自己,找不到自我,你只会随波逐流。
中国文化是一个颇具多样性的文化体系,同时我们也有共同的文化信仰和文化底线,那就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认同。它超越时间、国界、民族、制度、政治、信仰和社会阶层等种种界限,养育了我们数千年的文明,让中华民族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向心力和社会凝聚力。但是,我们今天必须意识到,这个基本的文化信仰、文化底线和文化认同已经处于危机状态。
我们要马克思主义、要西方先进文化,也要孔子的儒学文化,5000年没有断裂的文化体系不能在我们手上断裂,因为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所在。德国前总理斯密特说过,中国在进行伟大的现代化事业,中国人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如果没有过去的儒家学说,中国现代化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效。的确,没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没有文化遗产,没有伟大的文明民族,中国现在的经济繁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1988年,世界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获得智慧。寻找什么智慧?就是寻找中和中庸思想。可以说,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儒学思想和以西方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是引领世界未来的必不可少的两种核心力量。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非常好的生存智慧,比如追求天下大同,比如追求仁者爱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为什么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抛头颅洒热血,献出生命为人民?为什么现在有一些干部要贪污腐败?结论是,第一代共产党人除了共产主义信仰之外都是饱读儒家诗书的人,他们小时候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他们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大有帮助。而今天,有多少人了解中国儒家文化?相当一部分干部对中国文化不了解。特别是贪官们,已丢掉了我们自己的文化积累文化财富文化灵魂。
中国在2025年前后可能成为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届时会不会成为文化第一大国?按照目前状况,几乎不可能。所以,必须调整发展战略,加快文化建设和发展。学者们认为,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之一就是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推动的全球化对文化而言不见得是件好事。文化多样性的消失,绝对是人类的灾难——我不占有你的领土,但是我把你的人心征服了,这也是很可怕的。所以,文化问题牵涉到国家安全,国家尊严,人心向背。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保存至今的人类原生文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文化,也是最具有包容性的文化。从公元2世纪起,中国文化就先后接受融合了来自古代印度的佛教文化,后又受到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工业与现代科技文化、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及市场经济制度等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中国是未来世界上最有条件成为集人类文化之大成的国家。因为直到今天,西方文化并未真正包容中国文化,甚至许多国家还不了解中国文化。而最辉煌和最具生命力的文化,必定是一种在不同文化的融合中能够坚守本体文化又具有包容性的文化。谢谢!(蒋廷玉 根据贺云翱教授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的演讲整理编辑)
新华日报
2012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