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当今世界华侨华人总数已达4500多万,海外华侨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华文文学是海外华人的精神史、心灵史,它的背后是中国移民史、中国历史,也关系到居住国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和文学史。
世界性汉语文学的新篇章
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至今已有百年历史。百年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作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不仅引起了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和世界文坛的瞩目,也对中国本土的文学生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与各种不同文化相遇之后开出的文学之“花”,有本民族的基因,也有“世界性”的因素,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文学特质。近二三十年,伴随“流散”现象而来的新的移民文学日益受到关注。离开故土流散在异乡的华人借助文学来表达自己在异域的情感和经历,当中有对故土的眷念,也有异国的风光。他们的写作,介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之间。对本土而言,它有独特的视角;在世界文学中,它又有挥之不去的民族特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的写作已成为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进程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世界性的汉语文学开拓了新的篇章。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中国学界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30年来,这一领域的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探索和阐释,有了丰硕的成果。但如何在历史、文化和诗学的层面,以世界视野和跨文化视角,对其作整体性的梳理、总结、深化、提升,特别是从中外多元文化互动关系的形象折射角度,考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学命题,成为当下一个适当且必要的问题。
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学界兴起以来,经历了初创期、拓展期,到世纪之交,步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即具有学科形态的研究。从已经取得的成果及其影响看,这一领域兴起的意义,不仅在于有了许多学术成果,已具备了一个学科的基础和形态,更重要的是它从整体上改变了世界华文文学的格局,不再只是中国以外一些国家的少数民族文学,而是与中国本土文学互动,共同形成一种世界性的文学现象。海外各个国家的华文文学,也因有各种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介入而各具特点,并与本土文学存在诸多不同。
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就是要对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展示其历史轮廓、发展轨迹和整体风貌,并从中总结出海外华文文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和内在规律,进一步明确海外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坐标,扩大和丰富汉语文学的范围和内涵。
多样性中的整体性研究
海外华文文学基本是由“知识者”的离散(包括留学或移民)而形成。一部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史可能是一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国“知识者”的海外流动史、精神史和心灵史,是海外华人生存史和奋斗史的镜像,从中可看到海外华人在与异质文化碰撞和交汇中传承中华文化,寻找精神家园的心路历程。对百年海外华文文学进行整体性的综合研究,不仅有助于弘扬、发展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将为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的共存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
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国本土文化外传以后,在世界各国延伸和发展,与各种“异”文化主体之间的多元化“对话”。本土文化向外移动以后所接触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可能完全不同,而作为创作主体的个人对各种“异”文化所持态度也各有所别,兼之各个国家、民族的主流文化对外来文化所采取政策并不相同,所以这种“对话”或“会谈”是多重而复杂的。
由于我们面对的是许多两个文化圈之间的相互交叉点,如果只了解自己,不了解“他者”,就很难真切解释这种复杂的“混血”文学现象,认识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特质。上世纪末以来,学者们对其世界性特征已有较明确的认识,出现了不少探讨各地区、国别华文文学演变和发展的研究成果,但对世界范围内海外华文文学的整体性研究才刚刚开始。由于华人“离散”群体的多样性,形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引进比较文学的世界视野和跨文化方法,开展海外与本土及各地区、国别的比较研究,探讨其与各种异质文化交汇以后形成的新形态、新特点,总结这一领域带有普适性的文学规律,追寻全球范围内华文文学共同拥有的“诗意表达”,建立这一领域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汉语诗学,应是我们必须去面对和追求的。
当前,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扩大,在文化研究热潮中,“中国经验”成为西方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与思想资源。作为中国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者,如何在新的语境下,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其世界性和“中国经验”结合的特性,从文化和美学两个方面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某种有益的启示,是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当努力深化和拓展的工作。
(作者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首席专家、暨南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