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从学派自觉到理论自觉
2012-06-26 作者:陆益龙 来源:北京日报

学人名片

  郑杭生,浙江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学理论及其应用,提出和发展了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和实践结构论等社会学理论。主要著作有《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社会结构》、《二十世纪中国的社会学本土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等。
  
  无论从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的理论探索及社会学中国学派的理论创造方面的贡献,还是从对社会学中国化的实践等方面的贡献来看,郑杭生对中国社会学及理论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里程碑作用。
  
  郑杭生提出的“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和“社会互构论”,具有学术创新意义
  
  郑杭生在投身于中国社会学的重建和发展之初,就把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的探索和创建之上。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之探索始于“社会运行论”的提出。他在主编的《社会学概论新编》中,正式从社会运行论的视角给“社会学”下了一个完整定义:
  
  作为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我们把这个定义代表的观点称作为“社会运行论”。
  
  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观念的提出,是在回溯诸子百家考察和论述社会治乱兴衰原因及规律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与此同时,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理论视角,也是对新中国社会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正因为“社会运行论”包含了中国元素和中国经验,使得这一理论成为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创建社会学中国学派的重要基石。
  
  “社会转型论”是20世纪80年代末对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进行探索的另一项理论成果。这一研究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正处在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过程的基本判断,构成了新型现代化理论的基矗早在1989年,郑杭生就提出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社会”、“社会转型”等转型论的核心概念,他在《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一文中强调,研究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解答转型过程的各种问题,既是中国社会学的责任,也是中国社会学的根基所在。与其他学者不同,他并非仅仅提出“社会转型”这一概念或观点,而是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高度系统地阐述和构建了“社会转型论”。所以,就系统社会学理论而言,他是社会转型论的代表人物。
  
  “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及日臻完善,意味着郑杭生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中国学派有了新进展。他用社会互构来概括和阐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及规律,向世界社会学界展示了中国社会学家的智慧和理论水准,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学对世界社会学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贡献。正如郑杭生所说那样:
  
  从当代世界社会学的研究和发展动态来看,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理论研究和经验实证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所以,社会互构论也可以说是在对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和构建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最新的前沿性成果。
  
  “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和“社会互构论”的提出和系统阐述,不仅标志着郑杭生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创建已取得的巨大成功,而且还意味着社会学中国学派已取得理论新发展。
  
  要真正具备与世界社会学平等对话的能力,尤其是要创建真正的“中国学派”
  
  从社会学在中国传播之日起,本土化或中国化问题就备受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有不同的讨论与争鸣。譬如,社会学要不要本土化?社会学能不能本土化?以及如何实现本土化?郑杭生从新的视角和新的高度来研究和审视社会学本土化问题,显然是充分考虑到社会学学科在中国重建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所谓新视角,就是指从学术取向的角度来看待和推进社会学的本土化,如他指出:“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使外来社会学的合理成分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增进社会学对本土社会的认识和在本土社会的应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方法的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
  
  至于新的高度,是指站在社会学世界格局的高度来看中国社会学及其未来。他认为,“在世界社会学变迁史上,社会学本土化发生在与社会学学科的跨国、跨地区的传播和交流过程之中。”站在世界社会学格局的高度,他突出地强调了社会学中国化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增强主体意识,弱化边陲意识”;二是创建社会学的中国学派。他提出:“没有主体意识,就没有社会学中国”。对于中国社会学来说,要真正具备与世界社会学平等对话的能力,最好的途径就是发展自己的社会学,尤其是要创建真正的中国学派。只有自己的社会学派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社会、能为中国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那么,在世界社会学的格局中,就会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此外,他通过对中国社会学百年发展轨迹的回顾和梳理,提出了中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十六字”方针:“立足现实、弘扬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十六字”方针高度概括了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观念,指明了中国社会学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策略。“立足现实”强调把现实的中国社会作为中国社会学的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弘扬传统”就是重视中国社会学要有历史的意识和视角,要从中国历史传统、思想传统和学术传统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借鉴国外”强调的是正确处理社会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问题。“创造特色”就是指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
  
  中国社会学要推进“理论自觉”
  
  在创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及理论流派的历程中,“理论自觉”的提出标志着这一历程达到了很成熟的阶段。尽管在对社会运行论、转型论、互构论等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探索,以及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也包含理论自觉意识,但正式地、系统地提出“理论自觉”,既是对已有工作的高度概括,同时又是对未来发展的高瞻远瞩。
  
  要更好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最好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加强“理论自觉”。只有自身的学术发展了、强大了,自己的理论丰富了、成熟了,话语权也就会不断得以增强。如郑杭生所说:“在把握学术话语权方面,还要深刻领会学术话语权与理论自觉的正相关性。理论自觉是学术话语权的前提。争取学术话语权的问题与提升理论自觉度的问题是正相关的,可以说,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提升到什么程度,中国社会学对学术话语权的把握和争取就会到什么程度。”只有发展自身的理论,实现理论自觉,才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更多平等对话的权利和能力。
  
  郑杭生一再强调,“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概念和命题的提出,受到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启发,但同时‘理论自觉’又有与‘文化自觉’不完全相同的特殊性。”在这个意义上,“理论自觉”是在传承“文化自觉”之基础上,进一步“自强不息”、创新进娶充实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一次重要飞跃。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 意思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的意思。不是要‘复归’,同时也不是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郑杭生提出“理论自觉”,某种意义上说是把文化自觉进一步具体到社会学学科发展及社会实践的层面,主张中国社会学不仅要反对“全盘西化”,而且要不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不仅要有自觉精神与意识,而且要有自主创新实践,通过创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和丰富中国理论学派,实现中国社会学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自主认识能力和现实价值的不断提高。
  
  总之,郑杭生对恢复重建后中国社会学所作的贡献非常巨大,他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特别是“理论自觉”的思想,尤为值得我们总结和学习,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陆益龙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教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