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经济 > 文章详情
以唯物史观促进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构建
2012-06-13 作者:何干强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315期

  哲学和经济学对话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促进哲学学科和经济学学科的科学化。学科和科学的概念不一样,我们提倡的对话主要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经济学的对话势必涉及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四个方面。而我们则需要面对西经和马经之间、西哲与马哲之间的融合等问题。从我的认识来讲,马哲与马经两者是统一的系统,只是研究重点不同而已。从这点出发,当代中国经济学的科学构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构建科学的现代中国经济学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在唯物史观看来,构建当代中国经济学就是要实事求是,从理论上再现中国现实经济的社会形态。这就需要了解经济现实,发现经济现实的实现过程和形式,然后在理论上再现。现在经济学对实现过程和实现形式不够重视。按照唯物史观的认识,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性的东西而已。我们应该坚持实事求是地再现和反映,这样才能建立科学的经济学。从理论上再现就是从抽象到具体,这也是一个反映的过程。马克思认为,叙述方法是用思维掌握具体,并把思维具体当做精神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法,所以它是一个反映论。
  
  二是构建当代科学的中国经济学是有可能的。实践表明,中国的现实经济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迈向高级阶段社会主义的眼光来讲,初级阶段的经济当然是不成熟的,反映情况的经济理论当然也不是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不成熟的社会主义经济就不可能进行实事求是的反映,也不意味着实事求是反映这种不成熟的经济社会形态的理论是不科学的。能够对不成熟经济形态进行客观再现并阐明其历史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经济理论,就是科学的。
  
  三是当代经济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创新是伦理性理论变革。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是有弊病的,但它的弊病并不在于研究对象的不成熟,也不在于试图对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构建,而主要在唯书、唯上、不唯实上,不能真正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思想。这具体体现在,从抽象的社会主义原则出发构建经济理论;误把带有主观性的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等同于现实经济制度,把阐明带有主观性的计划产品体制的经济政策当做任务,而没有从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出发探索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及相应体制。所以,从经济学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来讲,就要完成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马克思曾说,《资本论》讲的是关于市场经济的竞争运动、关于他那个时代的现代性制度、关于具体的劳动工资等内容,这些也是下一步工作中的任务。今天更需要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需要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是非常繁重的任务,但走这条路才是正确的。
  
  四是经济学的理论创新不能搞洋教条。从经济学学科科学化的角度讲,应该承认理论经济学有两个体系:一个是唯物史观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一个是西方资产阶级从传统到现代的世界观方法论构成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科学实证的方法,它从现象深入到本质再回到现象。现代西方经济学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分析层面,并没有区分一般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性和区别。马克思把一般流通和资本流通严格区分开来,如果不区分,就诠释不了宏观经济学理论,就延续了亚当·斯密的错误。再比如供求关系,马克思研究供求关系是深入到本质的,因为供给需求的产生是跟分配相联系,而分配是跟所有制相联系的,因此在经济学上,所有制是非常关键的问题。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