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第一批视频公开课上线以来,社会上对这一举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视频公开课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将开放式教育与终身学习完美结合的一种成功模式,使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使心向名师却受空间限制的异地学子和社会大众都能便捷地夙愿得偿。有关部门也及时地总结了成功的经验,集中更多资源,准备在不长的时间里推出大批量的课程,使更多人受益。
视频公开课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开放”。由于开放,每一门课程都会被反复地放到显微镜下观察,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与其他课程,甚至与国外课程的比较。而这些观察与比较的意见瞬时便出现在网络上,瞬时便可能放大千百倍地传播出去。这与普通课程的教学条件完全不同。它不是一次性过程,它不面对已知的特定听众,它不可以互动、补充,总之它面临着更苛刻的评价、反馈体系。因此,在组织新的课程,特别是较大批量课程的时候,进一步强调质量意识,可以说是整个工作成败的关键。
对于视频公开课来讲,所谓质量,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选题。选题问题是与定位联系在一起的。选题应避免两个极端。一个是过于专精,把专业课直接搬上视屏;一个是空泛,题目过大,不着边际。现在看,有的参与者对这一点还不是很清楚。
第二是内容。看起来视频课带有明显的普及型,但其内容却绝不能流于低浅。
简单来说,就是公开课内容应是学术上的精华,要让人真正从中学到有价值的真东西,而形式上则尽量通俗易懂。
第三是表达。对授课内容的组织--如讲授的节奏、师生的互动等,讲授语言的生动、利落,都应该是着力的地方。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心态,即我有学问,听不懂是你的事;另一种是玩花架子,哗众取宠。
第四是制作。这是视频课特有的一个方面。画面、剪辑、字幕,哪一个环节都要重视。由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一个小的失误可能被瞬间放大,以致遮蔽了你的主要方面。所以千万不能以其“事小”而掉以轻心。
为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要充分发挥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一门课的质量究竟如何?同类的数门课之间关联究竟如何?一个领域内选题布局究竟如何?这些,只有同行专家最有发言权。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重要职能就是对于上述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咨询意见。在普通高校的一般课程建设中,教指委已经并正在发挥着作用,在视频公开课这一新领域也应该发挥其作用。
质量是生命线,宁可慢些,一定要好!
(作者系南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