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在线期刊 > 西夏学

西夏学

西夏学[第五辑]

  • 首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专号(上)

    • (史金波)·《英藏黑水城文献》定名刍议及补正

      文献定名是整理、出版西夏文献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2005年出版的《英藏黑水城文献》为西夏研究增添了一批重要资料,但是定题仍存在大量问题,错定、漏定者很多。纵观其定题失误,约有类别错误、定题错误、缺具体名称、草书未定名称、将传者误为书名等等...[详细]

    • (E.И.克恰诺夫 著,韩潇锐 译)·俄藏第8203号西夏文书考释

      论文对俄藏第8203号文书进行了初步译释...[详细]

    • (聂鸿音)·《禅源诸诠集都序》的西夏译本

      唐代沙门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是最重要的禅宗思想史文献之一,本文研究的是1909年在黑水城遗址出土的一个西夏文译本。尽管译者对中原传统典籍的理解能力不尽人意,但当时翻译所据的底本毕竟比现存的所有本子都要古老,可以用来校订通行汉译本的许多讹误。[详细]

    • (段玉泉)·西夏藏传《尊胜经》的夏汉藏对勘研究

      论文是对同期、同题的夏、汉、藏文本《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进行跨语言对勘研究。论文通过三个文本的对勘比较,从句子、佛教术语等方面展开分析,推论出西夏语《胜相顶尊总持功能依经录》由藏文本翻译而来。既而初步探讨了跨语言对勘于西夏语言研究的...[详细]

    • (吴国圣)·俄藏黑水城出土西夏文药方《涅诵论硴[三棱煎丸]》之解读考释

      本研究之目的系藉由解读一份出自黑水城的西夏文药方,讨论西夏人的医药文化与医药文献,运用文献学的方法仔细分析古代文书,并且广泛与同时代的其他文献相互比对研究,解读并重建了一帖尘封八百年的汉医药方“三棱煎丸”。作者希望透过此文的写作,对于西...[详细]

    • (杨志高)·国图藏西夏文《慈悲道场忏法》卷八译释(一)

      夏译汉文《慈悲道场忏法》,十卷四十品,主要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前者出自宁夏灵武,元刻本,现存九卷(佚卷二),其完整者六卷,残缺者三卷;后者黑水城出土,共十卷,尚未刊行。本文拟对国图藏保存完整的卷八之前半部分(第...[详细]

    • (王培培)·俄藏西夏文《维摩诘经》残卷考补

      现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有诸多编号,根据两种不同的题款可以将这些编号不同的文献划分为惠宗时期的初译本和仁宗时期的校译本。本文对一些没有题记的经折装刻本残叶进行考证,确定它们属于西夏仁宗时期的校本。[详细]

    • (陈瑞青)·俄藏黑水城宋代文献所见差破“白直人兵”文书考

      本文利用黑水城文献中涉及的“白直人兵”文书,对宋代白直的历史渊源、服役状况、社会地位等作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宋代白直近承隋唐,远绍魏晋。宋代白直实行差、募兼行的职役制度。庆历年间由于范仲淹建议,州兵开始大量充当白直。宋代军队将校也配备有一...[详细]

    • (朱德军)·宋代西北边境弓箭手供给问题的历史考察——以俄藏黑水城文献为中心

      在西夏势力崛起的背景下,北宋西北边境出现一个特殊的乡兵群体——弓箭手,因传世文献对其供给的记载大多语焉不详,致使后世对此存在诸多误解;《俄藏黑水城文献》第6册之《宋西北边境军政文书》的整理与出版,给我们进一步研究该问题并修正此前的观点提供...[详细]

    • (杜立晖)·俄藏黑水城肃州路官员名录文书考释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4册收录一件编号并定名为“俄TK226肃州路官员名录”的元代文书,该书《附录•叙录》部分对此文书有录文说明和定名,但均不够准确,需进一步探讨。就内容而言,文书关于元代“行詹事院”的记载具有珍贵的文献学价值,文书对于元代...[详细]

    • (朱建路)·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代亦集乃路河渠司

      从文书中可以看出,亦集乃路河渠司承担了呈报粮食收成分数、催征税粮和拘收蒙古子女等本应由州县负责的行政事务,其职能相当宽泛,这与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亦集乃地区缺乏水资源、行政建置不全及河渠司掌管水利与基层村社联系密切有很大...[详细]

    • (韦 兵)·俄藏黑水城文献《佛说寿生经》录文——兼论十一—十四世纪的寿生会与寿生寄库信仰

      俄藏黑水城文献A-32《佛说寿生经》是宋代流行的伪经,其中夹杂了佛、道二教和民间信仰的成分,体现民间宗教实践中信仰杂糅的特点。A-32几个部分《演朝礼》、《梁武忏》、《阴司鬼限》、《推定儿女法》、《佛说寿生经》、《延寿真言》、《大金国陕西路某告...[详细]

    • (汤 君)·俄藏黑水城文献之汉文佛经《般若波罗蜜多经》叙录

      论文对《俄藏黑水城文献》中收录的在西夏流传的大体三十九种汉文佛经文献《般若波罗蜜多经》进行叙录。叙录建立在孟列夫叙录的基础上,对其中的不当、差异、遗失情况随文补充。[详细]

    • (王使臻)·俄藏文献Дх.2822“字书”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本文通过对俄藏文献Дх.2822“字书”的内容与《西夏地形图》、《天盛律令》、西夏文《三才杂字》等文献的对比分析,认为Дх.2822是在西夏仁孝时期(1139-1193)依照西夏前期境内流传的汉族文人编写的一部实用的识字教材而修订的字书抄本,后流传到黑水城。...[详细]

    • (孙伯君)·简论西夏文“纓”*djij2.33的语法功能

      西夏文“纓”*djij2.33的用法,此前学界未见专门的讨论。本文根据大量例句,将其归纳为两种:一、连词,经常与“菋”连用,构成“……菋……纓,……”和“……吞纓,……菋……”等复句句式,有时也单用,构成“……纓,……”句式,均表示转折关系,与古...[详细]

    • (张珮琪)·西夏语的格助词

      西夏语句子成份之间的语意及功能关系主要是由词序、动词的人称变化(与人称呼应)及格来表示。西夏语格的语法形式主要为分析形式 (analytic form),也就是在名词之后加上格助词。然而关于西夏语格助词的数量及种类,各家学者看法不一,种类分歧,数量也从六...[详细]

    • (彭向前)·《孟子》西夏译本中的夏汉对音字研究

      本文搜集了《孟子》西夏译本中的108个译音词,包括人名、地名、河流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学派名等,剔除重复部分,共得140条夏汉对音字材料。依据这批珍贵的语音材料,对宋代汉语西北方音声母的分合情形与韵尾问题作了简单的考述。[详细]

    • (K. J. 索罗宁)·西夏佛教的“真心”思想

      论文通过对西夏文献中所谓“禅宗”有关的一部分文献分析,提出西夏佛教似乎没有类似当时中国禅宗的佛教传统。本论文的假设则是西夏佛教形成了一种以华严思想为基础的“真心”思想。这个现象似乎有反应北宋时期佛教义学的影响,可以说代表西夏佛教的特殊性...[详细]

    • (克恰诺夫 著 ,徐 悦 译)·西夏国和僧侣

      本文通过对西夏法典《天盛律令》中有关西夏佛教的法律条令进行考察后,讨论了西夏国对西夏境内僧侣的管理情况。指出西夏对于佛教活动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如宗教用具要严格管理,法律限制出家行为,西夏国在经济上支持佛教寺庙和寺院等等。[详细]

    • (克 平 著,王培培 译)·西夏文献中的“黑头”和“赤面”

      本文指出出现于俄藏黑水城文献统一刻本中的西夏颂歌和赞歌是有区别的。其中西夏赞歌由庆赞语和大众语两种语言形式写成。在考察赞歌中所有关于“黑头”和“赤面”的词语后,指出他们分别代表两种人:“黑头”代表西夏上等人,似乎是西夏本土宗教——“本西...[详细]

    • (张 云)·党项、吐蕃关系杂议

      论文讨论了西夏的“白高国”与藏文中的“白色董氏”有关,既而介绍了早期藏文史料中关于党项“董氏”的记载。文章指出,党项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密切,但部族不同,并非吐蕃的本部成分。他们是以“古羌人”为基础发展、融合形成的,存在多方面的共同特征,并...[详细]

    • (佟建荣)·西夏蕃姓补正(一)

      文章利用西夏文《杂字》、《碎金》、《番汉合时掌中珠》等资料,对内蒙古藏黑水城出土的一份僧人名单、武威博物馆藏《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以及西夏官印等文献中未识、误识、误译的蕃姓进行了识别拟音,并与汉文《杂字》及其他相关汉文史料所载作对应...[详细]

    • (牛达生)·西夏造纸技术初探

      本文对西夏纸的测试和研究作了回顾,并以方塔纸样测试结果为主,结合“俄藏纸”、“国图纸”的分析,对西夏造纸技术试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西夏造纸原料主要为树皮和麻类纤维,造纸方法采用净化原料,蒸煮舂捣打浆,“纸药”匀浆,竹帘抄纸、火墙烘干等技术...[详细]

    • (胡玉冰)·浅谈西夏与宋朝文献典籍交流

      西夏与周边政权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文献典籍的交流。黑水城出土的大量文献可以证明,汉文典籍在西夏境内通行是不争的事实。交流对象主要以佛教典籍与儒家经典为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西夏佛教在其国民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儒家经典的影响是持...[详细]

    • (薛正昌)·黑水城: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与影响

      历史文化与军事地理意义上的黑水城,是汉唐、西夏、蒙元时期着意经营的重要地区,它连接河西走廊与大漠草原,畅通丝绸之路。汉代设居延县制,汉唐驻防军队并屯垦。西夏时期至为辉煌,在体现军事防御作用的同时,留下了丰富的西夏文化艺术。元代亦集乃路经...[详细]

    • (李 翎)·西夏施触地印佛像小考

      论文据西夏存几例施触地印佛像的研究,认为在公元11世纪前后,以触地印为代表的不动佛信仰可能随着内地陀罗尼墓志和经幢的流行而影响到了受汉文化辐射的西夏,从而推测武威杂木寺所刻佛像可能是手结触地印的不动佛。[详细]

    • (孙寿岭,于光建)·武威石城山出土西夏卜骨考证

      通过实地考察,文章对武威西营石城山发现的卜骨断代问题提出了质疑,笔者认为此次石城山出土的卜骨是羊胛骨,其时代属性应该是西夏羊胛骨卜骨,而非媒体和有关专家认为的新石器时代卜骨。[详细]

    • (陈于柱)·武威西夏二号墓彩绘木板画“蒿里老人”考论

      武威西夏二号墓出土木板画“蒿里老人”,长期被学界视为墓主人。然“蒿里老人”实系中国古代冥界神祇之一,因属以世间政治体系为模型而建立的地府官僚,以及被古人视为遣祟致疾的重要病源,故为古代中国社会长期信仰。蒿里老人信仰,体现着传统中国基层乡...[详细]

    • (陈 玮)·后周绥州刺史李彝谨墓志铭考释

      《中国藏西夏文献》收录的《后周绥州刺史李彝谨墓志铭》主要记载了志主李彝谨的家族世系及李彝谨在夏州定难军的个人仕宦经历。墓志对李彝谨及其家族成员担任的各种职官名号多有反映,为研究唐末五代夏州定难军职官系统的重要文物资料。[详细]

    • (黄震云)·西夏王陵鎏金铜牛石马和辽代兴平公主墓葬考

      1971年,西夏王陵101号墓出土鎏金铜牛和石马。论文通过和汉代、唐代墓葬中铜牛、铁牛的比较发现,101号墓出土铜牛石马采取的是屈肢葬(也就是跪态),表明生者对死者态度非常恶劣,具有明显的厌胜功能,是随机性质的曲礼行为。青牛白马是契丹人的标志和祖先...[详细]

    • (孙寿龄,黎大祥)·武威发现西夏文“地境沟证”符牌

      文章介绍了武威新发现的一件西夏文铜符牌,通过对符牌正反面西夏文字的译释,判定这是一件西夏管理土地证件的都监官姓氏官职牌。[详细]

    • (杜建录)·《党项与西夏资料索引、标注与异名对照》前言

      [详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