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袁雯:围绕需求突破瓶颈 探索协同创新有效途径
2012-05-25 作者:袁雯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认真学习和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重要讲话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的各项任务,紧紧扣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这条主线,积极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高校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局面。下面我就上海市的一些想法和做法作简要介绍。

  首先,认真学习,充分认识高校创新能力建设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按“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模式,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水平大学发展之路作了重要的制度设计。我们认为,实施“2011计划”必将给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和持久的动力。

  “2011计划”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小型、分散、封闭、重复、低效,高校间日趋同质化的现象,借鉴和吸收了近年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经验,提出了8个方面的改革要求,着力解决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我们将结合上海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其次,积极主动,以协同创新推动上海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2010年,上海颁布了《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在制定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适逢“2011计划”制定,与此对接成为我们落实规划纲要的重要指导思想。同时,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对高校人才、学科、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高校在经历了多年快速发展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资源后,很有必要在强化需求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开放共享、集聚各类资源,形成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新高地、新格局。上海高校下一步的发展必须紧密结合上海区域发展的需求,通过协同创新,汇聚和培养一流人才,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解决国家和上海区域发展的重大问题,实现高等学校和区域发展的共同转型。

  再其次,突破瓶颈,努力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

  即将推出的上海“2011计划”,立足于高校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两个基本功能,按三位一体的要求,包含两个计划,即“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涵盖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支撑和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协同创新要求有强有力的协调机构,为此,上海依托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了“上海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领导小组,推进实施协同创新。建立教育主管部门与产业主管部门、高校与行业(企业)在研发和知识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对接机制,构建“开放、集聚、适变、持续”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在人员柔性流动、评聘激励、技术转移等政策上有了较大突破。

  一流学科建设强化低门槛、高标准,要求高校充分用好已有的各类资源条件,围绕学校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国际合作的新途径、与国际接轨的师资队伍建设新机制、建设若干学科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

  区情校情不同,意味着国家“2011计划”的实施一定是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注重实效的。我们有信心更有足够的恒心和耐心,继续先行先试,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上海市教委副主任 袁雯)

  《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23日第5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