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璧微瑕说《乡愁》——余光中先生《乡愁》“方”字臆解
2012-04-16
作者:李金坤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9日第289期
【核心提示】 笔者在反复阅读、吟诵、揣摩、欣赏《乡愁》的过程中,对第三章“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中的“方”字,总感到别扭,颇为疑惑。
解决“方”字之用,最为简便而切用的方法,只要将“方”字改为“座”字,便疑难顿释。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1972年创作的《乡愁》,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人生成长四阶段的时间顺序,逐一展示了诗人“我”与“母亲”(生离)、“新娘”、“母亲”(死别)、“大陆”之间朝思暮想、难以排遣的“乡愁”。全诗采用层层递进、渐次放大的表现形式,将诗人对亲人的相思与挚爱之情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念与酷爱之忱,至诚至真,刻骨铭心。全诗四章,每章四句,皆为三、十、四、五字诗句形式,对仗工稳,富于节奏,复句叠字,瓣香风雅,意象鲜明,衬托有力,比喻精妙,语朴情深,委实是一首享誉中外的“乡愁”绝唱。
“方”字之惑
笔者在反复阅读、吟诵、揣摩、欣赏《乡愁》的过程中,对第三章“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中的“方”字,总感到别扭,颇为疑惑。由第一章“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第二章“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与第四章“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观之,其中“枚”、“张”、“湾”三词皆是量词。根据《乡愁》章法结构相同的特征,毫无疑问,第三章“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方”字,也自然是量词。《辞海》释“方”为:“量词,用于方形的物体。”按《辞海》释义来解释《乡愁》“一方矮矮的坟墓”,即是“一座方形矮矮的坟墓”了。而方形坟墓,与70年代的民间墓制形状是大相径庭的。
笔者生于江南,长于江南,因此,对于江南地域的民间墓形是十分清楚的。在解放初至“文革”结束期间,民间墓形一般为两种:长形与圆形。刚下葬时在地面做成比棺材稍大的长条梯形的坟墓(从坟的侧面横向看,则为长方形;至坟头或坟尾纵向看,则为上小下大的梯形),于死者头部上方安一坟帽。待满三年后,再改做成圆锥形的坟墓,于顶端安一坟帽。在丧葬礼仪中,这叫做“圆坟”,是颇为隆重的一种祭祀仪式。此后,就一直保持这种圆坟形制而不变。至于所见那些荒地老坟,自然一律是圆锥形坟墓了。概而言之,江南地区的民间墓形大体不外乎“长形”与“圆形”两种。
而烈士陵园等公墓,则与民间墓形有所区别。一般都是水泥建造的立体长方形坟墓,坟前立碑。我国实行殡葬制度改革以来,废除了土葬陋习,主要采用火化以统一寄存骨灰,或将骨灰盒置于长方形水泥槽埋地立碑,或布撒骨灰于江河大地,或直接埋骨灰于坑而植树等,文明殡葬已蔚然成风。由此观之,《乡愁》所云“一方矮矮的坟墓”之方形坟墓,实在是无从可见。
余光中先生1928年生于南京,小学、中学、大学时期都在南京,直至1948年才随家人离开大陆。作为在江南生活了20余年的诗人,他应是熟悉江南地区墓形的。那么,为何在《乡愁》中会出现“方形坟墓”呢?这也许是诗人离乡已久、记忆恍惚之故,也许是在台湾等地所见坟墓多有“方形”之故,也许是别的什么原因。即便诗人在海外所见真有“方形”坟墓,但他现在所写的正是安葬于大陆的母亲,因此,诗人之笔应以大陆的墓形而真实描写。“诗言志”、“诗缘情”,诗歌虽然可以天马行空、沧海杯水式的浪漫地抒情言志,但前提必须是真实,否则抒情则浮根,言志则无当。《乡愁》“方”字之用,无奈千虑一失、白璧微瑕之憾。
易“方”为“座”
那么,《乡愁》之“方”,是否可以释为“方位词”,当“一方”讲,如东方、四面八方?也不行。其一,词性不同。第一、二、四章的“枚”、“张”、“湾”三字皆是量词,鉴于《乡愁》整齐划一的诗体结构特征,第四章的“方”字只能是量词。其二,指称模糊。第三章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此章所怀念的对象就是已故的母亲,那“矮矮的坟墓”自然是母亲的坟墓。若将“一方坟墓”理解为那一个方向的坟墓,就可能会产生歧义,即那一方向的墓葬群,究竟哪座是母亲的坟墓,就含混不清,无法确认。所以,若释“方”为“方位词”,是行不通的。
其实,解决“方”字之用,最为简便而切用的方法,只要将“方”字改为“座”字,便疑难顿释。这是因为,“座”是量词,与全诗词性统一。“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用“一座”修饰“矮矮的坟墓”,搭配自然,合乎情理,所指明确,绝无歧义。易“方”为“座”,豁然开朗;一字之改,全诗皆活。谨奉拙见,不知余光中先生以为然否?投石问路,诚请教正。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链接
笔者有幸拜读到冯亦同《“乡愁”诗人余光中回乡行》一文(《炎黄文化》2009年第3期,以下简称“冯文”),冯文介绍了2007年6月15日诗人回南京参加“盛世鸡鸣·端午诗会”,诗人为了回答诗友们关于他为何写了《乡愁》的过去与现在而未写“未来”的问题,还特地在现场为《乡愁》增添了第五章作为全诗的结尾。诗云:“未来啊∕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我来这头∕你们去那头。”充分体现了“金陵子弟”对于台湾回归祖国怀抱的至美愿望,它与前面四章共同构成了一个周密而完美的“乡愁”情结链。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对余光中先生新版之五章《乡愁》的全面了解与吟咏记诵,现特整合如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座)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未来啊∕乡愁是一道长长的桥梁∕我来这头∕你们去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