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正面临城市“民工荒”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积压”共存的局面。考虑到我国现阶段的特殊国情,在内部市场制度要素变革进程较为缓慢的情况下,优化利用外资等外部要素,将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加快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着力点。
利用外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两难”抉择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外资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外资作为一种外来资本,自然难以摆脱资本趋利的本性,其投资决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全球经济形势密切相关,而经济发展本身存在周期性波动,所以吸引持续稳定的外资变得十分困难。
当前的金融危机表明,短期资本流动向来极具破坏性,一旦出现外资出逃,极容易引起投资者的“羊群效应”,从而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波动,如在2008年导致了在华外资企业的不稳定现象。事实证明,在金融危机到来或者人民币陷入贬值预期时,外资企业往往选择高位出售资产进行套现,手握大量现金以保持资金流动性,这直接导致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企业的倒闭和大批员工失业,出现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相反趋势的“返乡潮”。从长期来看,外资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缺乏稳定性。
而且,在利用外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上也面临“两难”抉择,首当其冲的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的选择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使我国农村积压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加快实现其向城市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就业的重大民生问题,而且关系着国家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吸引就业吸纳作用较强的劳动密集型外资,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是符合国情的理性选择。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资、土地、原材料等各种要素成本上升成为必然趋势,而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将直接导致我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丧失,所以,我们似乎并不能长期依靠劳动密集型外商投资产业,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同时,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和民工荒的“倒逼效应”下,新一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浪潮已悄然形成,我国步入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我们又必须引进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由于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企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对劳动力就业吸纳作用较弱,往往导致对农村非熟练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挤出效应”,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就业。
虽然外资自身存在的波动性使得它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缺乏稳定性,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聚集,诱发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这不仅解决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改革进步与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在面临选择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外资的“两难”问题时,正确的做法是以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为导向,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资源禀赋优势,吸引不同类型的外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就业。这不但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和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利用外资产业梯度转移建立规范统一劳动力市场
立足于我国经济转型的宏观背景,结合产业政策调整的战略导向,优化利用外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重点,应倾向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各地引资模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自身所处的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浪潮的推动下,为了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以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和实现对发达地区的“赶超效应”,地方政府往往有超越自身发展阶段而片面追求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倾向,但这只会造成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竞争力尚未形成,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又过早丧失的被动局面,其结果必然造成用工需求的大幅降低,从而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所以,外资类型的选择必须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
第二,鼓励引导外资投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西部地区由于人力资本的限制,可利用外资重点发展传统的第三产业,主要吸引非熟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城市非农产业部门就业。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具有人力资本优势,可利用外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吸纳熟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随着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它将与第一、二产业结合得更加紧密,并增加两大产业对相关服务的需求,使得未来工业和农业成为“服务密集型”产业并出现“产业服务化”的现象,从而利用第三产业较强的就业吸纳作用,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部门的转移就业。
第三,利用外商投资产业的梯度转移,解决区域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区域落差”蕴藏的能量加速释放,一股产业梯度转移的浪潮已悄然形成。由于工资、土地、原材料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外资产业正逐步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可通过主动承接外商投资产业转移,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推动区域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育。通过外商投资产业的梯度转移,地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差异将逐渐消失,区域间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将得以消除,最终建立全国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