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
2011-12-12
作者:佚名
来源:学习时报 光明网
在全球化的语境里,今天我们这些从事文学事业的人,都面临共同的现实问题与挑战,都生活在大致相同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而且我们对文学未来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是一致的,因为作为热爱文学并从事创作与理论批评的人,我们对文学的价值追求,对文学的理想目标也大致是一样的。在这里,我想就文学的现实、未来与价值,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学的现实
我们这一代人亲身体验过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文学成长也大体与社会的转折和文化的转型是同步的。对比以往的文学环境与生态,我先来谈谈文学所面临或所处的现实。
第一,文学处于社会的边缘。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个最辉煌的时期,那就是上个世纪 80年代,那时候刚刚打倒“四人帮”,思想放开了,很多约束没有了,写作的禁忌少了,文化环境变得比较宽松,再加上“文革”十年文化荒芜,学校教育停滞,因此人们渴望读书,追求文学,文学是社会的精神动力,是社会变革的先声,文学在思想启蒙和拨乱反正中起到了中心作用。但自1990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之后,文学的中心地位逐渐旁落,过去很长时间政治作为文学最大的约束力,如今也让位给了市场。利益原则与商业价值观使得文学的社会位置变得越来越暧昧,这是今天文学之所以变得困窘的一个重要原因。了解过去30年中国的人,一定能深刻地理解这一点,自“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后,中国的发展观也出现了一些偏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接着又是随着计划经济转轨为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与人的思维的逻辑,都以市场为标准了,效益与利益摆在了第一位,文学与文化变得边缘化了,不再成为社会的中心力量。即使是发展文学与文化,也是以市场效益为重点,为目标,这种把文学完全置于市场逻辑中的政策与思维,越来越迫使文学失去了它良好的从容不迫的生活空间,从而使文学变得浮躁而势利。近一两年,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单位在转轨中被套上了市场价值与利益的绳索,文学受到了更多的来自产业思维的挤压,生存空间更加逼仄了。
第二,文学面临电子媒介的挑战。这是今天文学面临的另一个挑战,也是文学在现实中可能的机遇。从中外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现代文学的发展是依赖于纸质媒介的,尤其是在现代印刷术的前提下开始的。自16世纪谷登堡发明轮转印刷机之后,印刷成本一下子降低了很多,书籍易得了,于是,以阅读为主体内涵的现代学校教育开始了,现代新闻出版业也开始了,阅读成为一个人走向文明的一个必要条件。在现代印刷术起到巨大作用的时代,文学通过学校教育、报纸杂志的发行和图书的出版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可以说,无论是欧美,还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现代文学的探索都依赖于纸质媒介,依赖于现代新闻出版业。尤其在中国,差不多每一位现代作家的出场,都与一种文学刊物或一家出版社有关。直到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还与《人民文学》《当代》《十月》《收获》与《文艺报》等报刊密切相关。而文学读者的培育,也与现代学校教育对阅读文化的建构有关。但电子媒介出现后,现代文学的格局变了,文学的创作、传播与阅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进入了一个后现代的文化语境。现代的文学创作、发表模式与传播途径变了,出版模式也变了,网站、博客和微博等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和网络阅读方式摆在人们面前,3G手机、iPad等平面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以纸质媒介为依存的现代文学更加面临电子媒介的挤压,而电子出版系统的产生,更会改变现代文学出版与阅读的格局,今天的文学在多元媒介的转换中,也出现了文化身份的焦虑。特别是网络文学大量涌现后,对原有的文学创作的权威提出了挑战,也对文学体制与文学报刊提出了挑战。
第三,文学的现存秩序也在剧烈变动。在过去的中国,文学相当一段时期是属于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制定的文化政策赋予了文学系统一个独特的运行机制。统领全国文学界的中国作家协会是一个正部级单位,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享受正部级待遇,而各省市文联与作家协会也享受着很高的待遇,而且各级作家协会主办的刊物,都是得到国家扶持的。很多作家都是在体制内安稳生活的。如,各级作家协会里曾经有一大批专业作家,他们都是拿着国家工资来写作的,创作质量的高低并不影响他们的生存,他们与国家公务员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中国的文化体制与文学机制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然各级作家协会依然属于官方性质,但专业作家数量在减少,而且作家协会对文学的领导力也在削弱。整个国家的文学秩序也有很大的变化。首先是文学体制虽然存在,但文学体制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号召力已经大大削弱,因此文学体制在现实中很难再发挥足够的文学引导力。其次,专业作家已经不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网络作家和自由作家成了文学系统里最富有创造力与号召力的角色。多元审美文化的出现,也转移了文学读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