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近期,学校召开文化建设座谈会,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围绕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大学文化传承创新进行研讨。
党委副书记张维维主持座谈会。张维维副书记指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作为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为贯彻精神,学校召开专家学者研讨会,集聚大家的智慧和思想,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研讨和梳理北航大学文化建设的历史文脉和关键要点,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学校文化的传统,如何丰富创新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涵,如何培育和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将北航的文化建设成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软实力,成为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家园,并发挥学校文化对事业发展的影响力。
来自有关学院、机关部处的专家和教师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从北航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建设思路、弘扬大学精神、提升大学文化品质和学生人文素养等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提出了有益的意见和建议。(按照发言顺序摘编如下)
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陈懋章教授:大学在文化强国建设当中应该发挥三个重要作用。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领域的历史任务,这是一个伟大的战略抉择,对于国内发展和国际竞争都有重要意义。要建设文化强国,高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必须创造先进的精神财富,即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创造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主要靠专业的文学家、艺术家,也不排除业余的创作,而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做出一流的科学成果、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要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需求,生产更丰富、更优良、更先进的各类产品,这也是学校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例如,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大飞机的研制提供坚实、先进的技术支撑,就可以使我们的飞机更经济、更安全、更舒适;三是要提高全民的人文素养,提供孕育优秀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的沃土,这是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点。同时,学校要在这些方面担负起重任,应该弘扬科学精神,倡导学术诚信。科学精神是一种为实现伟大目标永不停息的追求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科学精神是对真理、对事物本质理性的、穷根问底的探索,追求对客观规律不断深化、不断提高、不断扩展其普适性的认识;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批判的,因而是创新的。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黄海军教授: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神、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校风内涵的凝练,能够陶冶人的灵魂、雕塑人的心灵。人们是通过视听来感受一所大学的文化的,要从影响视听的所有因素上改进,才能逐渐形成得到认同的大学文化。不同定位的大学,有不同特色的文化,但有些最基本的要求是相同的,这就是:宁静、精致、礼仁、历史。大学文化建设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教师、辅导员,他们的言行最能感染学生;要建设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无论是停车场、卫生间还是食堂,学校的环境营造都能体现师生的素质,要注重现有楼宇和设施的修缮,在保护历史的同时,也能体现一所大学的管理水平和风格;要尊重学校历史和成果展示,每个学院应该将在此工作过的员工姓名和时间,以及建校以来的重大成果和对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师生,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永久地、精致地展现出来,既是宣传,也是保护历史,更是激励后人;校园媒体要侧重报道学者的研究进展,好思想、好论文、好成果,要建立教授学术讲座专栏,要把论文和成果中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通俗易懂地、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每个专职教师应该有个人网页,有规定的几项内容,这既是对公众负责,对考生负责,也是一流大学自信心的体现。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沛清教授: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大学是现代社会最高的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心。现在人们普遍认同大学具有三大职能,即造就人才、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但大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聚集大量科学知识和文化精英的重要场所,通过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具有与生俱来的、独有的、影响深远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社会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作为保存、研究和传播知识与科技的高地,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思想文化,推动文化传播和交流,既是大学自身性质所决定的理应承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大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大学作为创造并培育新文化的中心,始终辐射、影响、引领着社会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在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中,要切实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我们要以“高尚的道德精神、独立的科学精神、敏锐的时代精神”为引领,通过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真正把大学建成为一个人人向往的“修炼品德、树立理想、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求真创新”的理想之地。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郑彦良教授:作为承载着继承、研究、传播和创新文化重任的高校,必须时时牢记文化是大学竞争力的核心。首先,高校要提高对大学文化的认识,尤其是提高校院和机关领导层对大学文化的认识。文化有一个不断的文化觉醒和积累沉淀的过程。从有文化意识到文化的自觉,这不可能一蹴而就,是需要长期的学习、培训、教育和自我修养积累,逐步形成的。振兴大学文化,首先,要留住学校的文化历史,认真收集和清理已留存不多的文档和实物,抢救和挖掘有文化价值的散失物品,为明年的校庆60年展览和展后的专业收藏做好准备。其次,要把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工作做实。我非常看好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和“四馆一厅”的建设。以艺术馆为例,开馆5年多来,以“灵感需要空间,想象插上翅膀”为宗旨,始终坚持“公益性、专业性、高品位”的定位,109期展览对提升北航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影响力、社会辐射力和办学创新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可以预见,其它三馆一厅的建设和运行,如能和北航艺术馆一样,定位准确、管理专业、格调高雅、运行顺畅,一定会为北航核心竞争力提供文化软实力的可持续支撑。要充分抓住校庆60周年这一难得机遇,做好“留住历史、创新文化”这篇大文章。
法学院院长龙卫球教授:作为一所大学,其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北航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教育,有很多特色的东西,这是我们将来进行文化建设的一个基础。北航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立足于教育这个主题,同时立足于北航的特点。我们进行文化建设,首先要对历史进行挖掘,历史挖掘有很多种方法,要做访谈、写个人传记、编写校史,这些对教育的传统、教育的文化、教育的精神是有直接作用的。每一代人都会有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东西,我们要将这些精神变成实物,要把一系列标志着北航传统、北航人或物的东西做出来,让年轻的学生或者新来的老师在北航很快就能够找到一种认同,亦即一种对学校精神的认知。北航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建设和历史挖掘同样重要。校园文化是多元的,所以我们要将各个学院的文化建设利用起来。每个学院的历史传统和发展方向非常重要,我觉得各个学院都应该要有自己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物,然后围绕这个建筑物来展开它的历史传承、教育传统和文化环境建设。
图书馆馆长杨晓光教授:文化乃学校之魂。铸造大学文化就是铸造大学的灵魂。它是大学不断进取的力量源泉,是一所大学真正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地方。文化是大学办学的最高体现,彰显着大学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内涵,它展示出大学在长期积淀下孕育出的教风、学风、研究之风,体现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几句飘在空中的口号,而是必须脚踏实地地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方面切实开展工作,方能将文化在校园内凝固成一道“永恒的风景”。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从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两方面展开工作,从细节着手,确保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力争使图书馆实现点滴之处皆文化。环境文化建设上,图书馆逐步对馆内各处环境空间进行改建、完善,先后建立休闲读吧“读韵”,设立展示区,进行60周年校庆系列展览及新书展览,建立院士廊,为读者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行为文化建设上,图书馆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理念,不断增加便利读者的服务设施,努力做到在服务细微之处体现出人文关怀精神。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书记李成智教授:文化不单单是体现在建筑、雕塑这些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文化的建设需要很长的时间,特别是人们的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学术的自由、包容,这样一些文化的元素,靠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是很难做到的。大学和社会的作用是相互的,一方面社会影响大学,另外一方面大学也应当把自己的价值观,包括平等、批判、民主等这样一些观念融入社会。大学的育人,除了知识、能力之外,对学生的文化熏陶也很重要。大学生在学校里面真正上课的时间大约是3000小时,光靠教学和知识的熏陶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大学用文化进行熏陶,需要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环境。这个环境除了硬的环境之外,更多的是一种软环境,包括包容、关爱、平等、学术的自由。要做好这样一个软环境,一是要给文、史、哲这些基础学科一个大发展的空间,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尤其是基础性的文、史、哲学科建设。二是在开设“北航大讲堂”的基础上,设立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论坛。三是应当多开设文化类通识教育课程,在本科生、研究生课程中加大文化类课程的比重。学校的文化建设应当要发挥每一个教师,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通过一代代的积累,一代代的总结,一代代的传承,把核心的内容不断发扬光大。
外国语学院院长向明友教授:文化可以理解为是某一群体的人们对其物质精神体验的系统沉淀。文化是群体的,可大可小。大学作为一个传承知识的群体,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文化是一种沉淀,需要潜移默化。文化具有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的两种形式,无形文化更高于有形文化,因为它是精神层面的。要使文化丰满鲜活,它必须是一种自觉性。文化具有弥漫性,像空气一样弥漫。大学是用来熏陶学生,用来培养人的地方,大学生会出现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所以大学文化和社会文化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必须要建设大学文化。大学文化建设需要熏陶和引领,需要持久的影响,比如北航大讲堂,便是文化的启蒙和引领的开始。我们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北航文化来加强建设,要可持续地支持。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就应该是丰满的、可引领的、持续的、系统的,要和人本身产生共振。我们对待文化,要敬畏、支持和呵护,只有这样,大学文化才能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起来。
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刘志新教授: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大学文化建设既有学校层面的,也有学院层面的,学院应当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仅是人文社科专业的使命,每个学院都要将文化建设融入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考虑学科特点、专业优势、学院历史积淀、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学院精神等因素,将专业课授课内容与文化建设联系,如企业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货币银行学中古钱币发展中的文化传承问题、商业文化等。进行学院文化建设要以文化传承为切入点、由点及面、循序渐进。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能搞运动,要寻找切入点,经管学院几十年发展形成的历史积淀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最近学院以55年院庆为契机,总结学院历史,出版了院史,形成院训、学风、办学理念并设计完成一整套学院VI系统。同时通过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实现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如在低年级形势教育课的教改中引入在MBA教学活动里的内容,如拓展训练、经济文化内容的案例讨论等;在高年级专业课中,加入实践课中的项目,如分析并购整合失败的案例、参观古钱币展等;在学院办学理念、院训传播中推出系列活动及办法,活动奖品均带有学院VI标识。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雷庆教授:一个时期以来,理论界对大学文化开展了深入研究,许多高校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也开展了大量实践。大学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大学师生员工的价值观。所谓大学文化的价值观, 是对大学本身存在的意义、大学行为的合理性及其善恶优劣进行评价的观念体系。价值观是大学存在的理由,也是大学的特色所在。有学者把组织的价值观划分为“提倡的价值观”和“信奉的价值观”,大学的价值观也可以做这样的划分。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办学理念等等,是学校“提倡的价值观”,而要使它们真正得到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特别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成为“信奉的价值观”,则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大学的价值观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民族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办学历史、学科特色,以及学校领导层的价值观等。有些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改变,但可以影响它,而在有些方面我们则能够大有所为。大学价值观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同时也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大学价值观既要体现出大学的共性,更要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大学价值观既需要一系列的符号表征,更应该通过师生员工的行为和精神风貌展现出来。
教务处处长冯文全教授: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育人全过程,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全体师生员工,开展大学文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学文化建设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要进一步发挥学校文化育人和文化传承创新作用,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着力开展“通识教育”、“小博雅教育”,实行“一制三化”(导师制、个性化、小班化和国际化),培养大批高素质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领军领导人才;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能力,通过北航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的“四馆一厅”文化建设载体,进行北航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大力推进北航大学文化、北航大学精神的宣传和教育,进一步完善北航特有的、深入北航人心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进一步对北航各个时期的历史性事件、北航人物、北航故事进行系统整理和宣传;陆续开设“北航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等选修课,从规划设计、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全面着手,对北航学生、来访者,甚至对社会开放,进行全方位的宣传。
校长助理、党政办公室主任程基伟研究员:大学往往是文化创新多,但是真正地落实文化传承少。所有的事情都在讲创新,但作为文化来讲,首先应该是传承,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文化建设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就文化本身来讲,最核心和最根本的是舆论和价值观。但对我们的大学文化建设来讲,很多方面的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应当是育人文化。育人文化里面还有信仰问题,实际上也就是价值观的问题,这涉及到全民信仰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等。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来讲,“空天文化”应当是北航向社会贡献和辐射的文化。21世纪,谁控制了空天领域,谁就占据了主动。我想,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我们应当向社会输出、传播、奉献中国的“空天文化”。
教务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赵婷婷教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大学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和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高等学校应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其职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高等学校在社会文化的建设中应发挥其引导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良好社会文化的形成需要社会舆论、知识精英的引导,大学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的集体,应该在主流价值观的形成、道德伦理的提高、高雅文化的弘扬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大学也应该更重视自身文化的建设。高等教育对个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方面,更体现在对学生精神、文化、素质发展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文化建设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更表现在教师师德风范、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从这一角度讲,应该用一个更宽阔的视角看待大学文化建设,将其作为一种理念贯彻到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党委宣传部部长、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劲松研究员:大学文化作为社会先进文化的“花朵”,作为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不是一天造就的,它每天都处于积淀、传承和创新中。一流的大学文化应该具有超功利的睿智、从容和安静,应该是一个从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四个维度开展建设的动态系统,应该具有自我批判和净化大学人心灵的功能,应该通过其建设和传播实践,进一步激活大学文化创新要素,产生强大的文化向心磁场,展现其富有创造性和特色个性的生命体征,为学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应进一步树立“文化强校”意识,将大学精神的支撑、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作为我们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实现办学目标的基本元素。要以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为契机,在战略谋划、传承超越中,整合学校文化艺术资源,集聚社会文化艺术力量,重点统筹协调建设艺术馆、校史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科技创新馆、音乐厅等文化传播阵地,探索多种模式、联动协作、资源互补、形成合力的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切实发挥大学文化对社会先进文化的建树及引领作用。
【编者后记】大学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学文化最根本的是育人文化,如何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大学文化,进一步推进北航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新贡献,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探索和实践。欢迎广大师生为学校文化建设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材料整理:邓怡 廖行 王珍 曹克楠 卢佳宁 摄影/邢江)
编辑:廖 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