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郑州市农调队发布了题为《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问题研究》的调查报告。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与其父辈相比,已发生重大变化: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追求梦想”转变;劳动权益诉求从“基本权益”向“追求发展”转变;对城市的心态从“匆匆过客”向“稳定生活”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多是“80后”和“90后”,总人数占农民工外出打工人数的60%。作为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最值得关注的生力军”,这一庞大群体正在经历诸多耐人寻味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写城乡社会发展的面貌。出现这些转变的原因不难理解,新生代农民工,很多都是在城市里接受的“成人礼”,很难像父辈那样选择回归乡村。他们渴望的是融入城市,他们想象的未来生活,也大都与城市有关。说到底,新生代农民工的“梦”,和无数来城市寻求改变命运的人们并无二致,那就是拥有和城里人同等的机会,能过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流浪的“犀利哥”一夜走红,年过八旬的“气球奶奶”在网上引来无数同情。3岁的杀鱼弟、4岁的卖菜哥……城乡二元矛盾反映出的问题给人印象至深。应当说,新生代农民工这种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的改变对弥合城乡鸿沟颇具建设性。
但现实距离新生代农民工的期望还不近。一方面,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方面对融入城市的准备还不充分,自身条件满足不了城市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在户籍、住房、医疗、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供给暂时还满足不了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缺乏一定的归属感,对城市生活比较认同,消费也日渐市民化,生活方式和城里人差不多,但不高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欠缺却让他们陷入“尴尬”处境:农村不想回去,城市又很难融入。但不论怎样,他们的梦想在城市,渴望留下来,有扎下根的打算。面对这种巨大的变化,我们的城市乃至整个社会理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回应,新一代农民工,作为明天的新市民,不仅仅是劳动力的“蓄水池”或“待开发的人力资源”,更是推动未来发展的建设者,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和分享者。
建设中原经济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破解“三农”难题,很关键的一个方面就是让离土农民市民化,让留乡农民富裕化。面对这么一个积极寻求更大发展空间和更多机会的庞大群体,全社会都应该认真倾听他们的诉求,从观念、政策和保障上,在提高待遇、解决拖欠工资、子女入学、医疗和养老、廉租房承租、经济适用房认购等公共服务方面,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使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让这一转型之路走得更快更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