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肖珊 学生记者张健 何欣禹)11月25日,武汉大学隆重举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会,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表彰先进,总结部署工作,并正式启动《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校党委书记李健主持大会。校长李晓红作大会主题报告。
出席会议的还有教育部社科司司长杨光、副司长张东刚,全体在校的校领导,人文社科资深教授,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负责人,教育部、湖北省、各类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机构负责人,人文社科“70后”学术团队全体成员、师生代表等。
武汉大学副校长谢红星宣读《武汉大学关于表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表彰了“十一五”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经济与管理学院等4个单位获“先进集体”称号,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陶德麟等39人获“先进个人”称号。教育部领导和校领导为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奖。
李晓红在报告中指出,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武汉大学要在全面总结经验、分析不足的基础上,科学谋划未来五到十年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为武汉大学在新形势、新起点上,承担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荣使命吹响冲锋号角。
他介绍,学校今年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开展大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计划》。这是“十二五”期间的一个行动纲领,学校将投入不少于1亿元资金,通过实施六大计划和十个重大建设项目,在事关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上,抓准问题,下足功夫,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对建设文化强国的明确要求,落实教育部关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明确部署,开创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李晓红强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尤其要集中精力,抓好六个“重中之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传统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两个并重”;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推出优秀成果,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传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明。
李卫红宣讲了十七届六中全会主要精神,特别是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所作的重要阐述和部署,介绍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
李卫红肯定指出,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召开这次大会,体现了前瞻精神。她曾多次来武大,此次会前还参观了武大文科科研展览,高度肯定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以及新思路、新部署。她认为,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有四个特点:底蕴深、实力强、理念新、举措实。
在讲话中,李卫红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力推进武汉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实现新跨越提出了要求,希望武大在五个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在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质量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在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进一步聚焦重大现实问题,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更大贡献;进一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李健要求,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系)要统一思想,抓好落实。他强调,服务社会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也是大学的重要社会责任。我校哲学社会科学要更加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开展研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更加注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高端、聚合、对话、原创”核心发展理念,有效实施“高端引领、优势集成、国际对话、智库锻造、源头创新”五大发展战略,取得了重大成绩。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总数分别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和第一位;10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其中教育部第四、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优秀;29人担任中央和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6人入选湖北首批荆楚社科名家;充分发挥思想库作用,服务社会能力大幅提升,文科科研经费总量达到2.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7.6倍。
(摄影:闵一帆 编辑:杨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