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打造名校 让侨校如虎添翼——访暨南大学校长胡军
2011-11-21 作者:冯爱琴 彭梅蕾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39期

  暨大一直在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如果要办好“侨校”,首先必须要办成“名校”。现在所有大学都可以招收海外华侨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生,海外华人回国求学,不仅是想得到一个读书机会,更看重的是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暨大将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打造“名校”,让“侨校”如虎添翼。
  
  2011年11月19日是百年侨校——暨南大学的105岁生日。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暨大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喜事连连:广州大学城二期新校区建设即将动工,新增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签订了三方共建暨南大学的协议……
  
  暨南大学校庆前夕,就“十二五”期间学校的发展,记者采访了校长胡军教授。
  
  国际化是侨校本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暨大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展望“十二五”,学校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突破?
  
  胡军:我理解的办学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是一所大学的“魂”。国务院侨办主任李海峰曾指出,“侨”字是暨南大学立校之本和兴校之源。这是暨南大学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根本所在,是学校进一步发展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优势所在,也是暨大品牌的价值所在。
  
  “十一五”期间,学校扩大了境内外招生范围,生源由“十五”末期71个国家和地区,延至目前的83个国家和地区。在“十二五”规划中,我们提出了六个关键词:上台阶、布新局、抓质量、重队伍、促开放、立新念。其中抓质量是中心,规划中明确提出“质量立校”理念,并将它贯穿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学科建设坚持“调整结构,注重内涵,强化特色,提升水平”的指导思想,着力构建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学校还实施本科生培养体系改革与质量工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科研方面要强化质量意识和精品意识,大力提高学术成果水平。
  
  未来5—10年,暨大将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教学型转化,最终实现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将进一步突出侨校特色,完善学术梯队结构,继续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对海外华人华侨学生培养的方法、特色和机制等。确保产业经济学、金融学、文艺学等国家重点学科的领先地位,同时也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团队项目等方面的突破。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校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在这个趋势下怎样保持暨大的侨校特色?
  
  胡军:要办成国内一流、海内外知名并有重要影响的研究型大学,就必须以更开放的姿态进入全球化的高等教育视野中。我校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很执著。
  
  拓展海外优质生源,是暨南大学国际化办学的主要体现之一。暨大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大家庭,在这里,来自世界83个国家和地区的1.2万多名学子一起学习和生活,多种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并存,各种民族风情异彩纷呈,这就是侨校特色。
  
  双语教学也是我校提高国际化水平的一项改革。早在1993年,学校就要求各专业至少有两门课程实行双语教学。近年来学校新开拓了一些项目,如共建联合实验室、学生境外研修、孔子学院、海外试验中学等,这些都是在国际化合作模式上取得的创新成果。我校还先后与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法国天文台—天体力学与历表计算研究所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再生医学、脑科学、创新药物、空间科学等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研究。
  
  国际化与侨校特色并不冲突,国际化办学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促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与我们“侨校”+“名校”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
  
  实施“侨校”+“名校”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二五”期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具体规划?
  
  胡军:对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近年来,暨南大学一直就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探索。我们推行本科课程体系优化和海外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通过设立四海书院、加强教材开发、实施课程重组、组织大批教师赴香港、澳门地区培训等举措,不断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培养方面,学校创建了以“分类培养+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教育部批准。国务院侨办已批复同意暨大成立研究生院,我们将适时揭牌,并借此东风,继续在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上进行改革创新。
  
  未来5年,我们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合理的办学结构,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搞好教学改革,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报》:暨大未来的发展是如何定位与规划的?
  
  胡军:今年4月16日,国务院侨办、教育部、广东省政府签订了共建暨大的协议,给了学校很大支持。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和海内外知名大学的步伐,把学校建设成粤港澳合作的重要平台、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港澳台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暨大一直在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如果要办好“侨校”,首先必须要办成“名校”。现在所有大学都可以招收海外华侨及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学生,海外华人回国求学,不仅是想得到一个读书机会,更看重的是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暨大将主动适应这种变化,打造“名校”,让“侨校”如虎添翼。
  
  首创不为出位校长治校莫如理念治校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暨大校长,您的办学理念是什么?您的管理学专业背景对于治校有哪些帮助?
  
  胡军:我认为大学教育要培养具有前瞻眼光、心灵关怀、创新精神、全球视野的人才。21世纪是靠创意竞争、应变求胜的年代,模仿、死背、复制的能力再强,也无法面对需要思考与创造力的新世纪。
  
  教育理念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是愿景与方向的指引,大学校长治校不如说是理念治校,理念凝聚共识,理念构筑大学文化。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我认为,教育要滋养思考的心灵,培育寻求真知的理想,启迪追寻生命意义的智慧。
  
  暨南大学加强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培养,每年大规模地将老师派出去培训、进修,举办近百场讲座,请来知名专家学者走进讲堂进行思想交锋,掀起头脑风暴,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创建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构建“以学术文化为魂、多元文化汇聚”的育人环境。这种求同存异、尊异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开放包容的心态和民主自由的学术品格。
  
  《中国社会科学报》:广东地区历来被视为“得风气之先”的地区,暨大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作了哪些有益探索?
  
  胡军:作为国家创办的第一所华侨大学,办学使命的特殊性和学生群体的多元性,要求暨大必须在教育改革和创新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学校就在教学改革领域创造出了数个“第一”:1978年,教育部确定全国六所高校首批试点“学分制”,暨大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全国首创“分流教学”模式,对境内外两类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要求;2001年,我们率先成立全英语教学的国际学院。
  
  要说明的是,我们首创不为“出位”,而是想用更务实更科学的举措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去年成立的四海学院也是我们教学改革的一项举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目标,用1年时间去思考自己该选择什么专业,以后走什么样的路。
  
  我们还全面推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优秀博士生攀登计划”等措施。“攀登计划”最突出的特点是提出目标,但不过多干预过程;鼔励创新,但宽容失败。关键在于形成崇尚创新、敢于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从而达到使更多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目的。
  
  链接〉〉
  
  暨南大学是我国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学府,是目前全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篇:“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
  
  学校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交通等大学,1958年在广州重建。
  
  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大,恪守“忠信笃敬”的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建校至今,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