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管理动态 > 文章详情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1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摘要)
2011-11-11 作者:佚名 来源:校后勤实业发展中心

  在5月13日召开的2011年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座谈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就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食堂长效运行机制的有关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以下刊登她讲话的有关内容。
  
  高校后勤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高校的稳定和社会的稳定。近几年来,在物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学校的后勤管理和学校的食堂运营遇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中央领导同志对此高度重视,多次做出重要的指示。在最近一次教育部向国务院领导汇报学生食堂工作的报告上,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周永康、刘延东等同志分别对学校食堂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央领导对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各高校,为办好学生食堂,办好学校的后勤,维护学校的稳定,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建立学生食堂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给予了高度重视。要求教育部在总结这些年实践经验、推广优秀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各地方、各部门、各高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共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通过改革,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加快了后勤设施的建设进程。从1998年到2010年,这12年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359万人增加到今天的2356万人。学生的生活条件不但没有下降,还有明显的改善。全国生均住宿面积由6.48平方米增加到8.79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虽然没有增加,始终保持在1.26平方米的水平,但就餐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后勤服务的质量也有显著提高。我们现在进入学生食堂,就像食品一条街,想吃什么有什么。
  
  二是通过改革,剥离了后勤服务的经营职能,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项是成立了后勤服务实体,作为自主经营的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新增的员工全部实行聘用制;另一项是将后勤项目交由社会企业,由社会企业来向学校提供服务。通过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的剥离,改变了后勤的劳动关系,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职工的关系,学校和职工的关系。目前后勤的员工80%以上实现了合同聘用制。聘用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种新型的劳动关系。
  
   三是通过改革,使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加强,尊重了价值规律,尊重了市场规律,使后勤服务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显著提高。高校后勤改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市场取向的改革对高校的后勤管理来说,必须发挥两个作用:第一个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第二是政府要履行市场做不到的职能。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革命之后,市场由看不见的手变成了看得见的手:一支是用看不见的手来解决资源配置问题,一支是用看得见的手来调控市场,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市场不是万能的。但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会使我们的服务更加专业化,更加集约化,更加提高效率。现在高校的物业管理,已经达到了社会同行业的中上水平;以学生食堂为主的连锁餐饮企业得到迅速发展。有的已连锁达到200多个食堂,后勤保障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大降低了我们的运营成本,改善了服务质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食堂的社会化还促进了中国团体餐饮业的形成和发展。
  
  四是通过改革,建立了成本分担机制。为学校集中财力,投入教学科研创造了条件。如学生公寓由改革前基本不收费改成现在适当收费;学生食堂原来由学校承担的用工成本、水电成本等均已经进入了企业成本。政府一方面要提供公共服务,购买服务;另一方面要按照价值规律办事,按照市场规律办事。成本分担是国际通用手段,建立成本分担机制既是和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特点,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结构的协调发展。
  
  以上改革成果,最根本的是初步建立了“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高校后勤运行机制。这一机制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幅度提高了后勤的保障效率和质量,从而为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我们的后勤工作确实在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到目前为止,这项改革还远未完成,后勤运行中还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问题。
  
  后勤改革之初的目标是解决扩招后的后勤保障问题。因此后勤改革经历的起步阶段,就是筹措资金。尽管起步点是为了筹措资金,但是它带来的社会效益是促进了高校后勤适应市场经济。后勤改革的第二阶段的目标是提高后勤保障质量。要提高后勤保障质量,就会遇到制度设计、政策措施,以及政府职能上的问题。高校后勤改革走过了十年历程,回头看,成绩显著,但是面临的问题,也需要深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是食堂饭菜价格的问题,根本问题是制度设计和制度保障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公益性投入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后勤改革就是简单地把后勤推向市场,这个认识是不对的,起码是不全面的。全靠市场行不行,大家体会都非常深。“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提法非常好,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必须一手要放开市场,另一手要履行职责。把经营者引入校园是对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同时还必须提供相应的投入和优惠政策,这是政府和学校必须履行的职责,否则这部分负担将全部转嫁到学生身上,就会出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目前政府和高校都存在着对后勤公益性投入难以保障的问题。就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达成共识,所以在后勤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困难,有时候解决起来很费劲。如果在公益性投入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大概后勤的运行就会顺畅了。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机制,就是一方面用市场的手段引导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用公共财政方式来购买公益性服务。政府要同时履行保障公益性投入和强化市场监管两种职能。
  
  从以上问题引出了我们对高校后勤改革的新思考。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或完善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高校后勤运行机制。说得再清楚一些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完善这个机制。这里所说的制度,不仅包括公益性投入和优惠政策,也包括保证市场良性运行的各种规章制度。要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必须具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和严格规范的管理,而目前规章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突出问题。学校出现的许多问题,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规范的管理。在完善规章制度方面,我们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任何大的改革都必然遇到很多问题,这很正常。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不是方向性问题,是属于发展中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想办法解决。(校后勤实业发展中心供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