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的非历史学科也要重视读史
2011-11-03
作者:王长江
来源:学习时报
在今年秋季的开学典礼上,习近平校长一番关于领导干部要读史的讲话,令人印象深刻,不但在学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在党校广大教师中也很受关注。大家普遍认为,强调读史,不仅是对学员的要求,也是对党校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但是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更是对所有学科的要求,是提高党校教学科研水平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为了提高大家在这个问题上的共识,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9月13日召开座谈会,专门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交流,其中特别对非历史学科也要重视读史的问题提出了不少想法。
1.读史是提高党校教学水平、增强党校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一流的学府,首先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教师,不能没有历史的厚重感。大家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史的意义绝不在于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一种提高党校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通过这一途径和方法,增强广大教师的历史意识,提高认识问题的全面性和深度。缺乏历史感的教师,对问题的把握往往显得不全面。尤其是,当读史在党校学员中普及开来的时候,党校教师若无历史学的积淀,就很难对学员提出的问题作出令人满意的回应。所以,应当把读史看做是对全体党校教师、而不只是涉史学科教师的要求。应当从建设一流学府、培养一流教师队伍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
2.通过读史提高党校教师的责任心,增强使命感。习校长的讲话中讲读史的意义,更多的不是讲通过读史获取信息,而是学习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绵不绝的精神,学习中国文化中历来提倡的对中华民族命运的担当精神。历史不只是客观的文字记录,背后体现的是人文情怀。中国的史学更是体现了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正因为此,在传统社会,儒家讲究通过阅读历史使自己的修养和能力达到修齐治平的要求。今天,我们需要通过阅读历史,强化时代的责任感,强化向历史负责的精神。当前我国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给我们这个执政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考验。这些挑战和考验,要求我们拿出更大的勇气,有更强的使命感。我们就是要通过读史来增强这种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党校教师要在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中体现这种担当,才能胜任解疑释惑、资政育人的光荣使命。
3.读史是认识、研究和把握规律的必由之路。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调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执政规律和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但是,强调本身并不意味着有了对规律的认识,也不是大而化之地总结几条经验就算把握了规律。规律反映事物及其发展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因此,认识规律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若干特殊之比较,提炼出一般。通常的方法是两种:一是横向比较,即对同一时段存在的相类似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比较;二是纵向比较,即对事物和现象在不同时期出现的发展变化进行比较。两种方法往往相互交错,相互印证。读史属于后一种方法。所以,没有对历史的了解和把握,不能从深厚的历史维度看问题,“深化认识”是做不到的。从这个角度说,读史是理论工作的天然组成部分。
4.深化党的建设研究更需要读史。学习历史知识,尤其是学习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对党建理论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我们党已建党90年,党的建设也发展了90年,本身就充满历史感,但由于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走过的道路不同于世界各国的许多其他政党,长期以来,我们的党建研究往往只着眼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比较关注的是自己的特殊性,内涵比较狭窄。即使有和其他政党的比较,也更多的是“比附”,取我所需,为我所用,缺乏客观态度和历史厚重感。甚至党的建设史也往往只是从党的历史中抽出党的建设部分组合在一起,缺乏历史维度。这些年我们在党建研究与教学中大量吸收了世界史、世界政治史、政党史和政治文化史的内容和方法,创立了政党比较学科,才改善了党建学科研究的状况。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党校党建学科的发展得益于学习历史。今后我们将明确地把读史当做进一步提升党建研究科学化的必修课。
5.把倡导读史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结合起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我们党因应时代变化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学习型党组织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内容。很有必要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过程中,把读史作为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把读史的要求落到实处。党建部过去搞研究有一个好的传统,就是把课题研究与学习经典著作结合起来。结合落实习校长的这次讲话精神,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研究课题,对读史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操作方案。可以按照精读和泛读相结合的方式,开列经典史学著作的篇目,特别是那些与深化党建研究有直接关联的名著,留出专门学习时间,就读史体会进行交流,并对读史情况及时进行检查。应该努力营造一种鼓励大家读史的学术氛围,激发大家读史的积极性。把这件事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必定会为党校党建学科的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矗
(王长江 作者系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