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教育 > 文章详情
被动“蚁居”折射教育偏差之痛
2011-10-27 作者:殷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我国的教育正在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狭隘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职业教育不是在大学阶段的救急式教育和弥补式教育,而应该成为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主题,否则对教育资源的使用而言是极大的浪费和低效。

  对被动成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正规教育体制外的家庭教育应引起足够的关注,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有利于各项教育改革的促进和顺利开展。一方面家庭对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给予关怀和满足,他们缺乏延迟满足的训练,有的更多是即时满足和超量满足。另一方面家庭又在精神上从小粗暴地干涉控制着孩子的意愿,剥夺了孩子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蚁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结构转变、劳动力市场转型等一系列结构性因素的变化有关,同时也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教育改革进展以及家庭层面的教育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情、关注和探讨大学生“蚁族”教育问题时,笔者倾向于从大学生意愿的层面把他们的“蚁居”生活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状况分别进行分析探讨。从“蚁居”的现象来看,他们之间没什么差异,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主动“蚁居”是指一群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希望,对人生拥有清晰规划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拥有独立人格绝少抱怨,怀揣梦想,敢于脚踏实地面对现实的挑战,坚信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表面看他们和被动“蚁居”的大学毕业生一样过着艰苦的生活,但是内心拥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激情追求,他们把“蚁居”打拼的经历看作磨砺意志、独立生活和提升能力的必经过程,并把它看成实现理想的起点。

  主动“蚁居”在大学生“蚁族”中占据较少的比例,主要是一群拥有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他们有着创业的激情和冲动,并希望通过努力和打拼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对于这个群体,我们的社会应该为他们提供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从项目推介、项目孵化以及项目扶持等方面在体制上帮助他们实现理想和价值。同时,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和引导,规范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使大学生创业在理性的轨道上顺利前行,避免大学生创业陷入激情有余、理性不足、能力缺乏的尴尬境地。

被动“蚁居”是指那些对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缺乏明确认识和规划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按部就班地完成大学学业,离开校门时却在激烈的人力市场处于劣势,他们常常抱怨社会、抱怨大学甚至抱怨父母家庭。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缺乏社会精英的智慧和担当。随波逐流、等靠要和习惯性地放弃是这类“蚁族”的共同心理行为特征,他们的“蚁居”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在半年到一年间就会结束这种困顿的聚居生活,因为“蚁居”生活对他们而言只是种种不得已状态下的回避和等待。

  被动型“蚁族”并不是他们个人的惰性所致,他们的现状和社会观念、教育体制以及教育过程的偏差有关。

  从社会观念看,破解大学生“蚁族”形成需要整个社会调整对大学和就业的观念。首先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接受高等教育和获得社会职位之间的联结越来越不紧密。那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高校人才培养和输出模式,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人们需要全面认识高等教育的内涵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其次是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需要调整,大学生都市被动“蚁族”还与大学毕业生的价值实现的观念有关,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有从众的心理。他们没有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盲目随大流,存在别人找什么工作,自己也找什么工作,什么工作热门找什么工作的现象;不愿到中小城市、农村甚至经济欠发达的艰苦地方就业。据调查,由于以往大学生对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过分青睐,直接导致了东部地区一线城市人力供给的相对过剩,出现地域间的人才供求关系失衡现象,给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于是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蚁族”现象。

  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来看,大学生“蚁族”现象还间接反映了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和服务经济能力的欠缺,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上。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要摆脱计划经济的模式,应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

  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看,我国的教育正在努力向素质教育转变,但是狭隘的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学生在进入高校时更多的是对热门专业和重点高校的迷信和盲从,多数高中生在进入大学时缺乏明确的专业兴趣,“就菜下饭”式地根据考分选择大学和专业的现象严重,也就直接导致了一批大学生成为专业学习和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个性不吻合的痛苦学习者。因此,职业教育不是在大学阶段的救急式教育和弥补式教育,而应该成为贯穿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的教育主题,否则对教育资源的使用而言是极大的浪费和低效。

 当然,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大学生“蚁族”的出现除了社会观念和体制的原因外,微观层面的教育也不容忽视。从对被动成为“蚁族”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分析可以看出,正规教育体制外的家庭教育应引起足够的关注,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有利于各项教育改革的促进和顺利开展。“蚁居”的大学毕业生多为“80后”的独生子女一代,这个群体的大学生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偏差。一方面家庭对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给予关怀和满足,他们缺乏延迟满足的训练,有的更多是即时满足和超量满足。生活中的即时满足使大学生从小形成了快速获取的习惯以及忍耐性的不足,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频繁跳槽和应对挫折时心理能量不足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家庭又在精神上从小粗暴地干涉控制着孩子的意愿,剥夺了孩子生活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不少“蚁族”坦言,他们被动“蚁居”城市很大程度上的压力,无形中来源于家庭,因为在求职的过程中考虑得最多的常常是父母能不能同意自己的选择。父母投资了这么多钱供自己读书最后既没有获得体面的工作又没能获得丰厚的经济收益,自己无法面对家人和朋友。不少“蚁族”生活压力很大却在“蚁居”的过程中沉迷网络,对工作高不成低不就地混日子,如果从他们成长的历程靠父母而活和为父母而活的分析就能够理解了,心理上被动“蚁居”就不足为奇了。

  大学生“蚁族”需要我们关注和帮助,更需要我们从源头上去形成合力谋求破解。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