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锦芳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66年8月
出生地: 山西寿阳
职称: 教授
最后学位: 哲学博士
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研究领域: 马克思文献学、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
指导研究生资格:
Email: Niejf8098@Sina.com;niejf@phil.pku.edu.cn
主页: http://
担任职务: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秘书
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副主任
个人简历:
1996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6年7月至1998年9月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员
1998年9月至现在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类 成果名 出版单位 时间
专著 《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8.09
《经邦济世——周恩来评传》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06
《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 民族出版社 2002.01
《超越“后发展”困境》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05
《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6
合著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建构》 人民出版社 2011.06
论文 “从主体性原则看王学认识论” 《学术论丛》 1991年第6期 1991.11
“论方东美的文化哲学构架” 《传统文化》 1992年第1期 1992.01
“论主体的自我意识” 《晋阳学刊》 1994年第1期 1994.01
“万花纷谢一时稀——俄罗斯哲学研究现状分析” 《俄罗斯研究》 1995年第2期 1995.03
“科学活动中的价值渗透” 《社会科学》(上海) 1995年第4期 1995.04
“反思与超越:当代青少年研究现状之分析” 《当代青少年研究》 1995年第2期 1995.04
“哲学学:一门亟待建构的新学科” 《学习》 1995年第6期 1995.06
“《历史学笔记》:一部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马克思晚年的重要著述” 《哲学动态》 1995年第6期 1995.06
“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及其当代意义” 《高校理论战线》 1995年第7期 1995.07
“儒学热:一种新的文化误区” 《发展导报》 1995年8月19日 1995.08
“敲响世纪之交的暮鼓晨钟” 《国外社会科学》 1995年第5期 1995.10
“引渡当代哲学的舟筏在哪里?” 《学习》 1995年第11期 1995.11
“论恩格斯的哲学史研究” 《山东社会科学》 1995年第6期 1995.11
“穿越思想的迷障” 《学术论坛》 1995年第6期 1995.11
“神的户籍在人间” 《学习》 1996年第1期 1996.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观的建构” 广西人民出版社《今日中国哲学》 1996年7月版 1996.07
“‘苏联模式’的文化体征”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史》 1996年9月版 1996.09
“建构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理论” 《当代青少年研究》 1996年第4期 1996.10
“邓小平发展阶段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研究》 1997年第2期 1997.04
“暮色苍茫看劲松——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研究演变轨迹” 《俄罗斯研究》 1997年第3期 1997.05
“千秋功过,谁人曾予评说——俄罗斯学术界近年对十月革命的评论” 《俄罗斯研究》 1997年第5期 1997.10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特点” 《光明日报》 1999年3月12日 1999.03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回顾和前瞻” 《学术月刊》 1999年第3期 1999.03
“国家体制改革的最早探索” 《党的文献》 1999年第5期 1999.10
《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理论视野》 2009年第4期 2000.04
“哲学文体问题:研究现状与图景勾勒” 《哲学动态》 2000年第12期 2000.12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当代形态的邓小平发展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创新与21世纪的中国》 2001.07
“世界哲学图景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北京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 2001.08
“‘逝去的不会是空白’——前苏联的《共产党宣言》研究概观” 北京大学出版社《〈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 2001.09
“当代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三足鼎立’格局” 《学术研究》 2001年第10期 2001.10
“论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整体格局” 《哲学动态》 2001年第11期 2001.11
“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变革与后果” 《北京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 2001.11
“关于哲学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 中央编译出版社《21世纪哲学创新》 2001.11
“哲学文体问题省思” 贵州民族出版社《理论视野——哲学》 2002.01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五种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2年第3期 2002.05
“马克思文本研究史的初步清理与方法论省思” 《哲学研究》 2002年第6期 2002.06
“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 《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7期 2002.07
“学术性与思想性: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史论关系省思” 《哲学动态》 2002年第9期 2002.09
“马克思哲学观变革的逻辑路向——一种文本学的考察与探悉” 《求是学刊》 2002年第6期 2002.11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论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 2002.12
“如何体现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当代水准?” 《学术月刊》 2003年第1期 2003.01
“重新研究马克思文本的意旨与界域” 《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2003.01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意义与方法” 《哲学动态》 2003年第4期 2003.04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共十六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2003.04
“关于马克思哲学历史定位的三种观点及其论证思路” 《北京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 2003.07
“‘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一个表征马克思研究新的学术趋向的重要范畴” 《国外理论动态》 2003年第8期 2003.08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现状、症结与可能的出路” 《哲学研究》 2003年第8期 2003.08
“拓展马克思文本研究的界域” 《社会科学报》 2003年9月11日 2003.09
“哲学文体:一个尚待展开研究的重要问题” 《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Vol.13 2003.09
“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再省思” 《学术研究》 2003年第9期 2003.09
“在当代哲学研究的格局中重新评价传统文化的价值” 《The Journal of Korean philosophical history》Vol.14 2004.03
“任重而道远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一份学术基础的清理”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2期 2004.03
“神性背景下的人生向往与历史观照——马克思中学文献解读” 《求是学刊》 2004年第2期 2004.03
“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哲学与文化建设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004.06
“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问题” 《韩中社会科学研究》 2004年第3辑 2004.08
“马克思全集有独立价值的五种版本” 《社会科学报》 2004年8月5日 2004.08.05
“不断书写中国社会思想史” 《哲学动态》 2004年第9期 2004.09
“马克思是‘哲学终结论者’吗?” 《光明日报》 2004年10月19日 2004.10.19
"经典的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传播史新探” 《学术研究》 2004年第12期 2004.12
“终结、消解还是重构——‘元哲学’的现代处境及其未来一种可能的出路” 《韩华学报》 2004年第3辑 2004.12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创新与哲学重构" 《湖南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 2005.01
"马克思著述知多少?——从'书志学'(bibliography) 方面所进行的清理、考证与统计" 《哲学动态》 2005年第5期 2005.05
"如何解读《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光明日报》 2005年10月18日 2005.10.18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础清理与方法论省思" 《光明日报》2005年4月19日 2005.4.19
"全球化与东亚的价值观" 《北京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 2005.9
"确立对学术的敬畏与尊重——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式的转变" 《天津社会科学》 2005年第5期 2005.9
理论史对于理论而言意味着什么?——从《剩余价值学说史》 的写作看马克思如何处理史论关系 《学术月刊》 2006年第1期 2006.01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上) 《河北学刊》 2006年第4期 2006.07
"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下) 《河北学刊》 2006年第5期 2006.09
“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写作过程的考察” 《现代哲学》 2006年第6期 2006.12
“重新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 《哲学动态》 2006年第12期 2006.12
"知识经济时代交往方式的特征与趋势"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三辑 2006年第三辑 2006.6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赫斯问题” 《学习与探索》 2006年第5期 2006.9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 《光明日报 》2006年8月14日“学术版” 2006-08-14
“这里不是你最后的避难所”——对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线索的再思考 《社会科学报 》 2006年10月19日 2006-10-19
“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证:必要性和有限性” 《光明日报 》2006年12月11日“学术版” 2006年12月11日 2006-12-11
"现代性之惑与现代化之累" 《岭南学刊》 20067第1期 2007.01
“‘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布鲁诺》章解读” 《学术月刊》 2007年第2期 2007.02
“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 《学术研究》 2007年第2期 2007.02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研究 》 2007第3期 2007.03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 《光明日报》学术版 2007.04.10
"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研究的关系辨析——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为例"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年第3期 2007.06
“马克思是怎样了断与鲍威尔的思想关系的——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三个片段的解读和分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 2007第3期 2007.06
“‘现代化’与‘发展’内涵的当代理解” 《邓小平改革与发展思想研究》(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年6月版 2007.06
“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上) 《河北学刊》 2007年第4期 2007.07
“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思想的把握” 《中国社会科学》 2007年第5期 2007.09
“文本的命运——《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保存、刊布与版本源流考”(下) 《河北学刊》 2007年第5期 2007.09
Preliminary Review:History of Studies of Marx's Tests and Reflection on Their Methodology Rething Marx: Chinese Philosophical Studies, ⅹⅹⅴⅰ 2007.09
“诠释疏漏”、“诠释错误”和“过度诠释”——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存在的一种倾向 《学习时报》 2007年9月17日 2007.09.17
《对马克思思想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 《理论视野》 2008年第1期 2008.01
《把握人生的方式:施蒂纳与马克思》 《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2期 2008.02
《国外四位“马克思学家”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江西社会科学》 2008年第3期 2008.03
《观念能否解释历史:施蒂纳与马克思》 《哲学动态》 2008年第4期 2008.04
《重新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世界历史”思想》 《江海学刊》 2008年第2期 2008.04
《资本论》再研究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 2008年4月29日 2008.04.29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文本研究的回顾与省思》 《中国哲学年鉴2008》 2008年6月 2008.06
《政治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人道自由主义——施蒂纳的理解与马克思的批判》 《天津社会科学》 2008年第4期 2008.08
《“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 《哲学研究》 2008年第8期 2008.08
《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 2008.09
《重新研究〈资本论〉:基本原则与基础文献》 《云南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2008.11
《思维能否“建构”世界:施蒂纳与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圣麦克斯〉章解读》 《学术月刊》 2008年第11期 2008.11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著作文本研究述评》 《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3日"学术动态"版 2008.12.23
《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与思路》 《党政干部学刊》 2009年第2期 2009.02
《“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施蒂纳与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9年第2期 2009.04
《马克思文本研究:任重而道远》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年4月23日第3版 2009.04.23
《文本研究与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理解》 《光明日报》 2009年6月2日学术版 2009.06.02
《重塑学术灵魂》 《中国社会科学报 》 2009年7月2日 2009.07.02
《马克思思想起源中的宗教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09年8月11日“哲学版” 2009.08.11
《论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论文集) 2009年10月版 2009.10
《为谁生活?缘何享乐?——施蒂纳的省思与马克思的分析》 《哲学动态》 2009年第12期 2009.12
《为什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突出文本研究的基础性地位?》 《理论视野》 2009年第4期 2009·04
《文本研究给马克思哲学的诠释带来什么》 《岭南学刊》 2010年第1期 2010.01
《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两个誊清稿”》 《天津社会科学》 2010年第1期 2010.01
《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的还是“为我”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权力〉部分解读》 《现代哲学》 2010年第1期 2010.01
《“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与环节——兼论“唯物史观”对社会历史解释的主线和界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2010.01
《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我的交往〉部分解读》 《哲学门》第20辑 2010年第1期 2010.02
《学术翻译与内涵辨析:以Recht的中译为例》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4月6日第6版 2010.04.06
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再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中的“未誊清稿Ⅰ” 《河北学刊》 2010年第4期 2010.07
《文本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意义》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第7期 2010.07
两种形态的唯物主义之间的差别与分野——再析“《费尔巴哈》章”对费尔巴哈的批判 《哲学动态》 2010年第7期 2010.07
《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建立在“哲学论证”的基础上?——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的批判》 《武汉大学学报》 2010年第5期 2010.09
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德意志意识形态》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预言”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10年第5期 2010.09
关于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历史考证版” 《 光明日报 》 2010年10月19日“学术版” 2010.10.19
“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对一个重要问题的阐释与论证 《哲学研究》 2010年第11期 2010.11
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 《学术研究》 2011年第2期 2011.02
“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格律恩的批判为例 《学术月刊》 2011年第2期 2011.02
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2011.03
《哲学与哲学史》 人民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当代建构·导论》 2011年6月 2011.06
重读马克思:文本与思想 《光明日报》2011年7月4日第5版 2011.07.04
《经济现象的哲学透视:马克思的视角》(学术笔谈)之一《“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及其成因》 《光明日报》学术版 2011年7月19日 2011.07.19
《现实的复杂性、变革的主体与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1年第4期 2011.08
译文 “哲学的价值” 《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 1994年第8期 1994.08
主编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