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资讯 > 社科人物 > 文章详情
王东--北京大学
2011-10-17 作者:佚名 来源: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东
  性别: 男
  民族: 汉
  出生日期: 1948年4月28日
  出生地: 北京市
  职称: 教授
  最后学位: 哲学博士
  机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
  研究领域: 列宁哲学思想、社会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指导研究生资格:
  Email: Wangdong@phil.pku.edu.cn
  主页: http://eastWang48.yeah.net  
  担任职务:
  个人简历:
  1961,9-1968,6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
  1968,6-1978,3  黑龙江虎林县青山农场
  1978,3-1979,10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1979,10-1982,7  中国人民大学获硕士学位
  1982,7-1983,3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人员
  1983,3-1985,7  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博士学位
  1985,7-  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

  类 成果名 出版单位 时间
  专著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哲学问题探索——改革之路的哲学沉思》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中华国富论》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邓小平理论与跨世纪中国——中华复兴论》 北京出版社  1998
  《中国龙的新发现:中华神龙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华腾飞论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华文明论——多元文化综合创新哲学》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合著  《对<资本论>历史观的沉思——现代历史哲学构想》(孙承叔、王东合著)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8
  《主体论——新时代新体制呼唤的新人学》(丰子义、孙承叔、王东)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论文  《理论创新与体制创新》,收入《冷战后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起点》(合作)收入《北京大学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初探索起点》(合作)收入《国内邓小平理论研究述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6
   列宁《哲学笔记本》的科学价值 《教学与研究》 1984年第4期 
  列宁《哲学笔记本》的科学价值 《新华文摘》 1984年第10期 
  列宁《哲学笔记》研究中的新探索(王东、张翼星合著) 《哲学研究》 1984年第8期 
  列宁关于认识论和辩证法知识来源的纲要 《哲学研究》 1984年第11期 
  列宁的一个辩证法、认识论研究大纲是怎样写成的(王东、张翼星合著) 《晋阳学刊》 1984年第5期 
  列宁《哲学笔记》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84年第2期 
  列宁哲学思想研究新成果(张翼星、王东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 1984年第6期 
  试论哲学史和认识史——评“哲学史即认识”的所谓“列宁定义” 《北京大学学报》 1985年第1期 
  试论列宁的具体真理观(张翼星、王东、易杰雄合著) 《安徽大学学报》 1985年第1期 
  苏联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概况 《哲学动态》 1985年第2、3、4、期 
  论苏联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 人民出版社《现代外国哲学》第8集《苏联哲学专集》 1986年 
  列宁对辩证法总体结构的重要探索——论《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王东、张翼星合著) 《江西社会科学》 1985年第4期 
  论列宁的一个辩证法研究纲要(王东、张翼星合著) 《人文杂志》 1985年第4期 
  系统研究和叙述辩证法的“列宁计划”(王东、张翼星合著) 《晋阳学刊》 1985年第4期 
  历史地把握列宁哲学思想的逻辑进程——论列宁两部主要哲学著作的关系(王东、张翼星合著) 《学术月刊》 1985年第8期 
  实现马克思哲学宿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论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青海社会科学》 1985年第4期 
  北京大学哲学系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和体系问题 《哲学研究》 1985年第9期 
  列宁辩证法核心思想形成过程(王东、张翼星合著) 《中州学刊》 1986年第1期 
  论列宁的对立统一是辩证法核心的学说(王东、张翼星合著) 《社会科学评论》 1986年第6期 
  列宁系统研究辩证法的真正起点——论《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集提要》 《求是学刊》 1986年第3期 
  论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同一的科学含义(王东、张翼星合著) 《求索》 1986年第3期 
  辩证法体系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86年第3期 
  辩证法体系的丰富性和开放性 《新华文摘》 1986年第10期 
  列宁对立统一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理论来源 《社会科学辑刊》 1986年第3期 
  二十世纪时代课题的哲学沉思 《北京大学学报》 1986年第4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西方的历史命运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1987年第4期 
  列宁对对立统一学说的独特发挥 《唯实》 1987年第4期 
  社会经济形态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王东、孙承叔合著)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7年第6期 
  社会经济形态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王东、孙承叔合著) 《新华文摘》 1988年第4期 
  马克思历史观中的三者统一原则(王东、孙承叔合著) 《天津社会科学》 1988年第5期 
  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学说的理论地位(孙承叔、王东合著) 《学术月刊》 1988年第8期 
  探寻当代哲学发展的生长点——访中年学者王东,《哲学动态》记者 《哲学动态》 1988第11期 
  列宁哲学思想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张翼星、王东合著) 《江淮论坛》 1988年第4期 
  引导中青年一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高校理论战线》 1993年第3期 
  21世纪中国哲学新形态 《中国社会科学》 2000年第1期 
  世纪之交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走向 《21世纪哲学创新》论文集 2001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大道 《21世纪哲学创新》论文集 2001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王东、成龙合著) 《哲学研究》 2002年第1期 
  21世纪哲学创新(王东、刘军合著) 《北京大学学报》 2002年第1期 
  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研究综述(王东、陈海峰合著) 《教学与研究》 2002年第9期 
  哲学创新与哲学观创新——马克思哲学革命正副主题与四部曲(王东、刘军合著) 《社会科学辑刊》 2002年第6期 
  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内外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马哈的提纲》(王东、刘军合著) 《武汉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新解读(王东、刘军合著) 《理论学刊》 2003年第3期 
  文本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系 《学术月刊》 2003年第1期 
  200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王东、陈海峰合著) 《2001北京社会科学年鉴》 2002年 
  200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王东、陈海峰合著) 《2002北京社会科学年鉴》 2002年 
  2002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王东、陈海峰合著) 《2003北京社会科学年鉴》 2003年 
  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创造性探索(黄楠森、王东合著) 人民出版社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史学会编《列宁哲学思想研究》 1985年 
  列宁责任制思想发展的启示 《社会主义研究》 1986年第3期 
  《资本论》中的生产力理论与当前的经济改革(孙承叔、王东合著) 《人文杂志》 1985年第2期 
  强化人民监督权——克服官僚主义腐败之风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89年第1期 
  僵化体制“三位一体” 《生产力之声》 1993年9月 
  再论“德先生”、“赛先生”和“妈女士” 《党校论坛》 1994年第5期 
  请保留北京最古老的商业中心——前门大栅栏 《北京日报》 1994年1月13日 
  首都文化发展战略初探 《北京日报》 1995年5月16日 
  北京:21世纪的文化大熔炉 北京出版社《让历史告诉未来——1996年首都文化发展战略研究讨会论文集》 1997年 
  建立权力运行的人民监督机制 北京大学出版社《反腐败纵横谈》 1994年 
  中国经济起飞持续20年的四大支柱——持续发展新论 《科技与发展专刊》 1994年 
  中国经济起飞与现代化的新道路 陆峥嵘《拓荒者》一书序言 1994年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国家的跨世纪构想 《新视野》 1997年第6期 
  邓小平理论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大创新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8年第10期 
  跨世纪的中国发展路线 《中国社会发展战略》 1998年第3期 
  社会科学是科学,也是生产力 《群言》 1986年第4期 
  试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历史·理论·现状) 《研究·资料与译文》 1986年第3期 
  论对立面的和谐结合——社会主义非对抗性矛盾特殊性探索(张翼星、王东合著) 《安徽大学学报》 1987年第1期 
  列宁遗嘱的思想真谛 《社会科学评论》 1987年第3期 
  战略的转变与新路的开拓——改革之路的真正源头 《理论教学》 1987年第6期 
  建立权力运行的人民监督机制——防治官行腐败症的根本途径 《党校论坛》 1994年第3期 
  创建中国特色现代化新理论——兼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思想轨迹 《北京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 
  现代化求索的不惑之道——试论建国45年、改革15年的历史经验 《北京大学学报》 1994年第5期 
  现代化求索的不惑之道——试论建国45年、改革15年的历史经验 《新华文摘》 1994年第12期 
  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机制论——中国现代化起飞的关键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 1994年第6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巡礼》 1995年 
  通向健康发展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础和关键问题”讨论纪要(王东、张阳生合著) 《哲学动态》 1994年第7期 
  孙中山: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 《北京大学学报》 1996年第5期 
  当代中国经济起飞:实质、机制、过程 《教学与研究》 1996第1期 
  邓小平理论的十大创新 《北京青年报》 1997年2月25日 
  胸襟广阔把握大局的总设计师——从十大决策看邓小平的革命风格和精神实质 《北京日报》 1997年5月21日 
  十五大的重大理论建树 《北京日报》 1997年9月29日 
  邓小平理论中的大智慧 《北京日报》 1998年5月16日 
  十五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中国教育报》 1997年11月25日 
  改革开放二十年与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轨迹 《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8期 
  邓小平的时代观与全球化大趋势——邓小平理论在时代观上的新判断 《新视野》 1999年第1期 
  论邓小平理论的“自在体系”与“自为体系 《保定师专学报》 1999年第3期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十个特点新论 《新视野》 2002年第1期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三大突破与创新 《北京市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文集》 1999年 
  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中国教育报》 2002年9月2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构想——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一脉相承性与开拓创新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理论创新与21世纪的中国》 2001年 
  盛世中国——中国共产党怎样破解了历史与现实难题 《北京日报》 2002年11月11日 
  邓小平理论哲学基础研究综述(王东、成龙合著) 《理论学刊》 2002年第5期 
  “三个代表”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2003年 
  《共产党宣言》中的世界史观——兼论邓小平开放观的理论来源和最新发展(王东、黄皖毅、李宏伟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共产党宣言>与全球化》 2001年 
  全球化理论源头与现代形态(王东、黄皖毅、李宏伟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 2003年 
  普列汉诺夫——梅林——列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法论比较研究 《山西师大学报》 1985年第3期 
  谆谆教诲,鼓励创新——谈谈博士生导师黄楠森教授对我的培养教育 《高等教育论坛》 1986年第2期 
  列宁晚年文化革命构想及其现代启迪(王东、黄行发合著) 《文汇报》 1986年8月25日 
  信息论新趋势和认识论现代化(论纲)(柳延延、王东合著) 《哲学动态》 1986年第3期 
  信息论与认识论的现代化(王东、柳延延合著) 《江淮论坛》 1986年第5期 
  精神生产和日常意识(孙承叔、王东合著) 《江汉论坛》 1987年第3期 
  价值和魅力的深刻源泉——试论精神生产的独创性 《教学与研究》 1988年第1期 
  生产力自身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基本规律(王东、孙承叔合著)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9年第1期 
  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论纲)(王东、孙承叔合著)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90年第3期 
  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新探——信息论与知识库理论的哲学思考(柳延延、王东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3期 
  不丢老祖宗,发展老祖宗 《马克思主义研究》 1995年第2期 
  社会主义本质观的三大突破 《理论视野》 2002年第3期 
  理论创新与体制创新——世纪之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国际政治研究》 2002年第2期 
  邓小平在价值观念上的根本创新——“三个有利于”新论 《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 
  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 2002年第17期 
  理论创新的典范——学习十六大报告有感 《中国高等教育》 2003年第1期 
  张岱年综合创新论求索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哲学的诠释与发展——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 1999年 
  文化综合创新论——从雏形到完善 清华大学出版社《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 2002年 
  中国新型市场经济的四大支柱——总体框架新构思(王东、王献合著) 《江海学刊》 1993年第4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大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5年第1期 
  中国经济起飞的新道路——中国、东亚、西方现代化模式比较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 1995年第6期 
  文化建设的大得大失——文化现状的基本估计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1996年第7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问题、前景 《前线》 1996年第8期 
  市场经济需要哲学头脑 《管理世界》 1996年第6期 
  当代视野的中心点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基础论 《武汉大学学报》 1996年第2期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张岱年、王东合著) 《教学与研究》 1997年第5期 
  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和综合创新(张岱年、王东合著) 《新华文摘》 1997年第8期 
  新型市场经济呼唤新型伦理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7年第1期 
  中国崛起:世界新型文明的希望之光 《新视野》 1997年第2期 
  中华腾飞的民族史诗 《北京日报》 1997年1月19日 
  创新是决定民族命运的生命线——东亚金融危机的深层根源与历史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1999年第4期 
  三次波澜看中华 《中国改革报》 1998年12月15日 
  王东的六点新论,王贝 《北京日报》 2000年10月30日 
  世界最古老又最具特色的国立综合大学——北京大学定位寻根问题新探 《北京大学学报》 1998年第2期 
  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北京日报》 2002年12月9日 
  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而不衰 《北京日报》 2003年5月12日 
  中华复兴的伟大纲领——十六大报告的理论创新 《中国教育报》 2002年11月20日 
  中华复兴的哲学奠基——与时俱进、全面创新论 《北京大学校报》 2002年11月22日 
  农业、新石器、陶器三大技术创新论——文明起源三大物质前提新论 《天津社会科学》 2003年第1期 
  文明起源三大阶段新论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2期 
  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文明历史命运“三部曲”, 《中国共产党新世纪宣言》 2002年 
  我什么要写《中华文明论》 《书品》 2003年第4辑 
  我内心深处的中华文明情结——王东访谈录(李庆英、王东合著) 《北京日报》 2003年5月26日 
  抗击“非典”,变危机为机遇 《北京晨报》 2003年5月20日 
  众志成城的历史文化解说 《北京日报》 2003年6月2日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王东、郭新萍合著) 《非凡——北京大学抗击SARS纪实》 2003年6月 
  再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王东、郭新萍合著) 《北京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 
  中华文明史上的五次辉煌与六大核心理念 《河北学刊》 2003年第5期 
  从费尔巴哈到马克思,还是从马克思到费尔巴哈 《人文杂志》 1984年第5期 
  列宁和人道主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研究》 1985年 
  哲学发展的突破口在哪里 《人民日报》 1986年8月25日 
  哲学发展的突破口 《哲学动态》 1986年第10期 
  人化自然学说与现代科技革命(张翼星、王东合著) 《西北大学学报》 1986年第3期 
  马克思的需要范畴和当前的经济改革 《江汉论坛》 1985年第2期 
  改革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江海学刊》 1986年第4期 
  再论改革与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 《社会科学战线》 1986年第4期 
  从信息选择看认识主体的双重尺度(王东、柳延延合著) 《福建论坛》 1986年第3期 
  哲学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主体的人 《福建论坛》 1987年第1期 
  从知识库理论看主体的认识建构(王东、柳延延合著) 《现代哲学》 1987年第1期 
  认识论中主客体理论的新探索 《国外社会科学》 1987年第11期 
  历史唯物主义主体论的生长点(论纲) 《哲学动态》 1987年第10期 
  论作为历史过程主体的人 《青年思想家》 1987年试刊号 
  论主客体生产力——兼论把发展主体生产力摆在首位 《人文杂志》 1988年第4期 
  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王东、孙承叔合著) 《哲学研究》 1987年第12期 
  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探讨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1988年第6期 
  现代主体的发展趋势(丰子义、王东合著) 《人文杂志》 1991年第1期 
  主客体的中介系统和双向运动 《哲学研究》 1988年第5期 
  主体性与客观性统一新探(柳延延、王东合著) 《中国社会科学》 1990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面镜子 《哲学门》 2004年5月号 
  张岱年学术思想的六大理论创新 《河北学刊》 2004年第4期 
  邓小平理论精髓与实用主义基本精神(合作) 《人文杂志》 2003年第5期 
  变相资本主义,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作) 《高校理论战线》 2003年第8期 
  狭隘民族主义,还是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合作)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3年第5期 
  《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订版 上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