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大国经济崛起的现实背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基础和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创新需求,很有必要创立一门大国经济学,专门研究超大规模国家的经济特征和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通过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掌握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
揭示大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存在三大理论范式,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西方经济学范式和“描述主义”经济学范式,它们代表着中国经济学发展的三条道路。
第一条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道路,即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丰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第二条道路是西方经济学“本土化”的道路,即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经济问题;第三条道路是“直面现实”的经济学发展道路,即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中揭示经济特征和规律。
其中,第一条道路的实践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要是政治经济学,它具备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不可能脱离这个框架而构建新的体系。第二条道路的实践推动了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但是,国内的研究主要是模型的改进和数据的分析,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创新。第三条道路具有广泛的前景,它可以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的描述和中国经济改革经验的概括,揭示中国经济的特征和规律,构建中国风格的经济分析体系,创立真正的中国经济学。
经济发展的现实是怎样的呢?首先,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看,“金砖四国”的迅速崛起使大国经济现象成为新的国际经济现象。2006—2008年,“金砖四国”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0.7%。20世纪出现的“亚洲四小龙”现象,似乎证实了小国经济的优势;21世纪出现的“金砖四国”现象,又似乎证实了大国经济的优势。我们怎样透过纷繁复杂的偶然现象看到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次,从中国经济发展现实看,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跻身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行列,30多年经济增长率基本保持在8%以上,国家竞争力综合水平的世界排名呈震荡攀升,已位居世界前列。
作为发展中大国,中国经历了经济衰退和繁荣时期。我们怎样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其中隐藏的规律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曾断言:“谁能成功地解释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谁就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中国是典型的大国,揭示大国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是中国经济学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需要把大国经济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通过描述大国经济的典型化事实,分析大国经济的基本特征,提示大国经济的客观规律,构建大国经济的理论体系。
引导大国经济研究的方向
经济学家对大国经济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的开篇中提出了“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的原理:“分工起因于交换能力,分工的程度,因此总要受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广狭的限制。”沿着斯密的思路,马歇尔、钱德勒、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探索了规模生产、市场规模及规模效益。西蒙·库兹涅茨首次明确提出“大国”的概念,开始研究国家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揭示了大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差异性、内力拉动以及发展专业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性;霍利斯·钱纳里和莫伊恩·赛尔昆专门研究大国型式问题,概括了大国型式的主要优势与劣势。国内学者的研究是从张培刚教授开始的,他在1992年出版的《新发展经济学》中提出“应该重视对发展中大国的研究”,探讨大国的特征、大国的发展难题和大国的特殊道路,并具体分析了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性特点。随后,童友好、李由等青年学者对大国经济的特征、模式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初步探索。
创建大国经济学需要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大国经济的理论探讨和知识积累。主要应该从两个层面进行总结:一是总结大国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知识,它包括规模效应和多元结构等内容。从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在规模效应和规模经济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从刘易斯开始,经济学家在“二元结构”和“多元结构”方面展开了具体研究。二是总结大国经济特征和发展模式的知识。从张培刚开始,国内学者在大国特征和大国优势、大国模式和大国战略、大国治理和大国体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思想观点。这两个层面的知识积累,将为我们开展大国经济学研究提供思想素材。
从总体上看,目前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缺陷,即研究内容分散,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研究比较少,需要正确引导大国经济研究的方向。一是开展整体性的研究,增强理论成果的系统性;二是开展学科性的研究,科学地界定研究对象,明确核心原理和基本理论,规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构建科学的逻辑体系。
掌握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
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理论的重要程度往往取决于被解释现象的重要程度。中国的迅速崛起被称为“东亚奇迹”,“金砖国家”的崛起已成为“世界奇迹”,可见,“大国经济”现象的重要程度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大国经济理论的重要程度也可想而知。为此,将典型大国经济发展现实和经验的研究,提升为普遍性的范畴体系和知识体系,中国经济学家就有可能掌握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
一个学科怎样才会有国际话语权?一般地说,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研究的对象具有典型意义,即被解释的现象不仅对某个国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二是取得的成果具有创新价值,即在学术上有重要发现,创造出新的科学理论和知识体系;三是交流的手段具有国际性,即研究方法符合国际规范,可以在世界范围进行交流和传播。
根据这些标准来看大国经济学研究,第一个条件是已经给定的,中国经济属于典型的大国经济,中国的经验具有世界意义。因此,关键是在第二个条件和第三个条件上下工夫。首先,要通过创造性的思维和研究,深刻把握大国经济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揭示其核心原理,构建大国经济学的范畴体系和知识体系。如果仅仅停留在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的思考,不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和学理性思考,就不可能有深层次的学术创新和理论突破。其次,要使用国际化的交流手段,运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来研究大国经济问题,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大国经济问题,并通过发表英文论文、翻译出版英文著作向世界传播大国经济学理论和知识体系,从而使大国经济学理论具有世界意义和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