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以“当代比较文学与方法论建构”为主题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10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此次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承办。
会上,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弗朗索瓦·于连,复旦大学陈思和,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乐黛云,上海外国语大学谢天振,上海交大、美国杜克大学刘康,中国社会科学院比较文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叶舒宪、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曾艳兵等学者就比较文学的发展与建设发表了看法。
陈思和: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之精神基础
应从早期的比较文学学者有关论述出发,重新梳理“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命题。这个命题来自法国比较文学学者勒内·艾田伯。虽然从今天的立场来看,老一代人文主义学者的言论多少带有过于空洞的毛病,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返回到艾田伯的立场,结合现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新成果,重新来理解“比较文学是人文主义”的意义,这可以让我们站在人类的某些共同性的立场上,恢复对文学表达人类生命感受的信心。
弗朗索瓦·于连:比较中欧思想应创造新政策
当比较只是限定在欧洲文学内部时,则主要是关于影响和前后演变的历史关系,并基本停留在同一主题里。这个大致框架是在一开始就确定了的。然而当比较在长久以来互不了解的文化间,而且各自的语言完全来自不同的语系,比如在欧洲和中国之间进行时,就应该重新考虑这面对面的方式,建立或创造一种(比较)新策略。我认为“漠不关心”较之“理解背景”和“凸显差距”之间的不同更难跨越;为了在中国和欧洲思想之间建构一种面对面的关系并使之能够抛回哲学进入我们的“未思”中去, 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
谢天振:中国文化如何才能“走出去”
中国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个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目的无他,只是希望世界各国人民能通过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更好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理解中国,从而使我们能够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世界。然而很长时期以来,我们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把这个问题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翻译问题,以为只要把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翻译成外文,中国文化和文学就自然而然地“走出去”了。事实当然不是如此。可以运用译介学理论视角,对制约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诸多因素的考察与分析,同时结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两个具体译介个案,即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百年英译史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推出的外文版“熊猫丛书”在国外的传播和接受实际,对中国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这个问题,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
刘康:中国比较文学的国际模式
中国比较文学顺改革开放大潮应运而生,在中国人文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就人文社科研究的全球视野、比较方法而论,就中国30多年来译介开路、借用西方,以西人之话语,议中国之问题的人文社科轨迹而言,“比较文学”在学术范式上的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中国比较文学从1982年天津会议起,至今走过了三个阶段,正好跟中国改革开放和人文社科发展轨迹同步,拨乱反正,开启思想解放之门。比较文学开拓的比较方法和译介西方学术的路径,造就了当代中国人文社科学术的逻辑思路和风云人物。第二阶段颇为漫长,从80年代文化热到90年代商业潮直至今日。一代学人筚路蓝缕,奋发励志,“打下一片江山”,把比较文学研究国内化和学科化。比较文学第三代学人目前正走向世界——going to the world——这就是第三阶段。所谓国际模式(或曰国际化模式),是对成就和趋势之观察,更是一种期待和愿景, 盼中国比较文学重领风骚。其要点有三:掌握国际话语权; 建设国际团队;设置国际学术议程。
叶舒宪:“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
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知识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19世纪“世界文学”理念与20世纪“文学人类学”理念相继应运而生。二者之间的变迁既是殖民时代到后殖民时代的变迁,也昭示着封闭的民族文学时代的文学观到后人类学时代的文学观之转型。人类学给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献礼不在于这门学科的知识积累本身,而在于文化多样性的自觉意识给当今人类所带来的再一次思想启蒙作用。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从人类学研究拓展到文学及人文学科创新实践的过程,正在改变殖民时代遗留在学术与教育制度中的残余势力,开启全新的文学观与批评伦理。中国学者对新兴交叉学科“文学人类学”的诉求,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替代植根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学”的老话语,取决于文学人类学理论的普世性建构及其可操作的推广应用潜力。
乐黛云:后现代思潮的转型与文学研究的新平台
在后现代思潮看来,世界进入了一个多元多变的时代。历史已不再是以线性历史为先设的、有序排列的、有固定结构和终极意义的研究对象,而是一种体现众多差异的、多元的开放性文本,像是随时变换的、“由点线连接编织而成的网络版的生活”(福柯)。这种理论显然为抵制文化的一体化、单极化和同质化,建构一个全球文化多元发展的理想奠定了基础,也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当下有关世界文学的讨论实质上是在比较文学的前提和基础上,探索一条在多元化语境下国际文学生态建构的路径,以推动多元性文学价值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这种全球化的、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新精神正在渗透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古典文学研究、现代文学研究等各个学科领域。这无疑会带来整个文学研究的重建和更新。这也正是我们提倡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根本目的。
曾艳兵: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
在经历了后现代的解构大潮后,“立场”成了人们争议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与生俱来、鲜明突出,比较文学从创建之初就缺乏独立而稳固的位置。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比较文学学者的资格问题、比较文学学者所追求的目的、境界和态度问题、比较文学学者的立足点问题。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成果丰硕、举世瞩目,然而,我们“比较”的根基和立足点却越来越摇晃不定、令人担忧。如果我们一旦失去了自己的出发点,失去了对我们自己的现实的关怀,那么,无论怎样尽心尽力,我们都只能离自己的目的地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