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观点 > 校长论坛 > 文章详情
农字当头 文科添骄
2011-09-29 作者:武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专业数量和学生人数来讲,社会科学在华农比例较高,占1/3。华农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服务“三农”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全体在校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征求意见,《华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近期出台,为该校“十二五”时期及今后中长期更好更快发展勾画了蓝图。

  “十二五”加速优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的来说,“十二五”时期学校有着怎样的发展目标?

  李大胜:这期间,学校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特色扬校、学风塑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方略;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农林学科提升发展;理工学科择优发展、人文社科特色发展,立足广东、面向华南、服务全国、影响世界,着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采取哪些措施?

  李大胜:近期,经校党委常委会讨论通过了6个华南农业大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优化质量保障体系,推进培养结构转型,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结构协调发展》、《深化内部治理模式改革》、《创新科研体制机制,推动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科特色为本,全方位推进国际化》。其中,后3项被列为广东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我们计划通过两阶段的分步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以农林学科和生命科学学科为优势,以热带、亚热带区域农业研究为特色,农、工、文、理、经、管、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水平国内一流,优势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努力推动学术科技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推动学科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华农有哪些经验?

  李大胜:学校的优势首先是学科优势,如何能体现出其优势?搭建学科平台很重要。今年3月,我校与广西大学联合申报的“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科技部批准,这标志着我校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也填补了中国亚热带地区目前尚无农业生物资源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空白。

  我校还在2010年新建了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在广东省属高校是第一家。筑大平台、拿大项目、出大成果,是华农孜孜以求的目标。多层次、多学科的研究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发展、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华农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农业和生命科学方面,包括新农药、新肥料、新兽药、新材料、新能源、农业物联网等。接下来,在新兴产业方面,我们也会力求抓住机遇,但仍然依托农业和生命科学的学科优势。

  另外,还要建立有利于开展重大科技创新、出大成果的体制机制。目前很多研究都是跨学科研究,需要集中力量去整合研究,不能受制于学科、学院之间的行政束缚。学校还将花大气力做好科研团队建设,从学术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条例方面入手,鼓励教师组大团队,争取上大项目,出大成果。

  建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才培养是高校工作重中之重,很多高校都在尝试改革创新,在这方面华农有什么新措施?

  李大胜:学校力求形成多层次、多目标、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积极探索研究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厚品德、强基础、重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具体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根据不同类型专业,确定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推进人才培养改革。二是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在这方面作了多方面尝试,搭建了各种平台培育个性化的创新人才。在前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办了三类实验班,即“丁颖实验班”(选取处于优势地位的名牌专业强化精英意识,对其中的优秀学生采取鼓励冒尖的教育策略,目标是培养该专业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我们还有一个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红满堂计划”,在全校专业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每年在高年级学生中遴选勤奋好学、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学生,实行开放式教学管理,推行“课内与课外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优生优培”的培养方法。学校为入选学生每学年提供培养经费,用于安排大学生科技创新实验项目。

  另外,高校办学国际化是普遍趋势,华农在人才培养这块做得比较多。比如,和国外大学建立合作关系,课程互认;推进学生短期进修,出去访学;选择一些专业试点,参照国际先进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等,提高专业的国际化水平;等等。接下来,我们还计划推进与国外大学合作举办办学机构。

  社科研究突出“三农”特色

  《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校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如何彰显特色?

  李大胜:从专业数量和学生人数来讲,社会科学在华农比例较高,占1/3。华农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是服务“三农”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全体在校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们一直强调华农的社会科学要彰显服务“三农”特色。比如,法学教育强调结合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问题开展研究。再如,公共管理学科重点围绕当前农村发展领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农字当头能凸显我们的特色优势,因此,华农社会科学专业虽然起步晚,但已显露特色和亮点。

  “十一五”期间,我校人文社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均有长足发展,科研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其间人文社科类项目到位经费3946.35万元,2010年,我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5项,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排名第一。高层次科研项目取得历史性突破,温思美教授主持的“中国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战略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罗必良教授主持的“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与农民权益保护研究”获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立项;经管学院教授罗必良是目前全国农林高校中唯一一个人文社科类“长江学者”,他领衔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转型理论与创新逻辑”创新团队日前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现场考证,成为全国农林高校首个人文社科类教育部创新团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