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办公室处在特殊的大学行政管理环境中,既要负责与外部的沟通协调,又要担当领导的参谋助手,还要承担重大活动的组织落实。复杂的环境、综合的职能,对高校办公室干部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我认为,做好高校办公室工作,要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第一,大局意识。办公室工作的特点,就是要讲大局,识大体。作为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大到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小到大学的全局和整体都要了解。怎样认识大局、把握大局,对大家一生都很有影响。我当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基层工作,发现不管是中央的路线方针还是省里的政策决策,最终都要到县里落实,通过我们的手变成具体的工作措施,从而锻炼了一种放眼全局的意识,锻炼了一种把握大局的能力。同样如此,高校办公室不但要认真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的基本方针、基本路线和基本政策,还要了解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负责人对教育的指示和看法。光这些还不够,就教育谈教育是不行的,还要了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对教育提出了什么要求。不但要了解国内情况,还要了解国际的有关情况,当然还要了解学校的大局。这一点当校长需要知道,办公室的同志也应当知道。
第二,服务意识。所谓服务,就是通过我们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高校所有的行政机关都是服务机构,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科研。服务意识是办公室工作人员最重要的意识之一,它并不仅仅是端茶递水,这只是浅层次的服务。深层次的服务应是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和校园秩序,这才是最重要的服务。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环境,要通过建立规章制度来实现、设置科学程序来实现、合理组织协调来实现,没有一定的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好。大家不要小看了服务。毛泽东同志讲自己是“人民的勤务员”,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你们的后勤部长”,都是在强调要通过服务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工作环境。
第三,拼搏意识。邓小平同志讲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只会讲大道理、空道理,只说不干,或闹矛盾、扯皮,这些都是不行的。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用拼搏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大事要做好,难事也要尽可能做好,日常工作也要有拼搏精神。拼搏精神不是每天不吃不睡,而是关键时刻要靠得住、上得去,关键时刻要废寝忘食、夜以继日,这才是拼搏。
第四,规范意识。我们是需要创新的,但创新并不意味着胡来,并不是不要规范,高校办公室的工作尤其要有规范的意识。良好的工作秩序没有规范是不行的,良好的校园秩序没有规范也是不行的。在高校这样一个以教学科研为主的特殊环境里,办公室要站在规范行事的最前列,各项工作都要守规矩,起到示范作用,让师生们真正了解我们的服务是规范的服务,让规范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第五,效率意识。效率就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之内把事情干好。高校不是企业,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效率。我们的效率就是把每一项工作干得很漂亮,在要求的时间内把工作完成好。效率意识包含质量第一的观念,讲究质量与数量的统一。任何量都有质的问题,都是一定质量前提下的数量。效率问题也是时间的问题,是要在一定时间之内完成的。时间、数量、质量是构成效率的基本要素。所以我们要从时间、质量、数量,还有投入、产出等全面地去看看我们的工作效率如何。高校办公室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要经常从时间、数量、质量、投入和产出这些方面去评估、去挖潜。
那么,如何树立这五种意识,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强调学习的问题。高校办公室大部分是年轻人,学习就更有超出当前工作需要的含义:
要多读书。不要以为作为高校的干部,学历高、能力强,就自认为书已经读得很多了、差不多了。相反,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在学校工作,学校是最具备条件多读书的单位。多读书不是看消遣的书,而是要多读经典、元典,特别是要读人文方面的书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文史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人文方面的书读得多一点,其他专业的学生人文方面的书读得是比较少的。即使是文史哲专业的,读书方面也存在许多缺憾。多读书,不仅要读中国的经典原著,还要读西方的经典原著。我们学经济的,熟悉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但是他的《道德情操论》很多人都没有念过。看了《道德情操论》之后才知道,就是资本主义所提倡的挣钱,也是讲究道德规范的,很多思想跟孔夫子的思想是一致的。尽管一个是东方,一个是西方,而且年代相隔两千多年,但是很多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另外,也多读一些历史书籍,了解我们中国的历史。现在一些人“言必称希腊”,对国外的历史津津乐道,对国外名人的话语掌握了很多,但对中国名人的了解很少,中国的历史了解不多,近代史不知道,当代史也不知道。美国最近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很清楚,中国在最近几十年发生了什么反而不知道。历史不仅是古代史,还包括近现代史。不去继承,怎么知道创新?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过:“古典教育是一种无价的恩惠”,与《周易》“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差不多的意思。只有当人的知识面很宽之时,崇高的理想、道德、情操才会自然而然逐步地建立起来。所以一定要多读书,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要通过读书来养德,通过读书来养廉。
要干中学。古人的“学”和“习”是两个意思,强调的是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学而时习之”,“学”是读书、听老师讲,“习”是练习、实践,读了书然后再去实践它,那才是其乐无穷,“不亦乐乎”!我们现在把“学习”都当成是读书了,这是很大的误解。孔夫子的思想是“知行合一”的,读书是“学”,听老师讲这都是 “学”,但还有一个“习”。如果不在“干中学”,就很可能成为书呆子,成为教条主义者。“世事洞明皆学问”,光知道书本上的,肯定办不好事。高校的干部身处学校,容易形成“不洞明世事”的倾向,好像是“桃花源中人”。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对实践中的情况不了解,这样怎么能办好高校?要干事,在干中学,才知道学校的工作涉及多少矛盾,涉及多少问题,才知道办一件事情会有多么艰难。“干中学”才能锻炼成长,才能真正出人才。另外,一定不要拒绝做小事。从小事做起,也就是从本职岗位的工作做起。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小事的经验扩而大之,可能就变成大事的经验,小事和大事的思维往往是一致的。
要做研究。在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学历高是一大特点,绝大多数都是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所以要有“做研究”的要求。“做研究”并不一定是立项目、做课题,而是要以研究者的眼光来审视我们所做的工作,在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任何一项工作都有研究的价值,而做研究就是要多看、多思、慎思、深思,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在日常工作中,你感兴趣的、或是感到很重要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可以抓住它、研究它。养成了研究的习惯,拥有了研究的眼光,研究的思维就会发达,恩维方式就会发生变化,日积月累必成大器。在日常工作中“做研究”不能急,急功近利是不行的。要以一种研究者的眼光,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别人看不到的你能看到,别人想不到的你能想到,最终才能实现创新。所以,“做研究”、尤其是在日常工作中“做研究”对于年轻的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多读书,干中学,做研究”,这九个字或许对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一生都是管用、能用的准则。要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培养这些能力,善于工作,善于学习,善于生活,做一个合格的高校办公室工作人员,为高等教育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