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学风建设 > 学风动态 > 文章详情
高校社会科学优秀学风人物事迹 坚守学术诚信 弘扬优良学风
2011-09-01 作者:中国教育报 来源: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教育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事业,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广大教学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献身科学、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体现了崇高师德,树立了良好学术风气,为教学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进一步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和学术道德,加强师德建设,使广大教师更好地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在今年教师节到来之际,“高校社会科学”专刊特推出高校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学风人物。他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淡泊名利以及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感染教育了学生,赢得了人们的赞扬。

兼容并蓄 守志弘法

  韩德培,中国国际私法学的一代宗师、著名法学家、中国环境法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杰出的法学教育家,是公认的屹立学术界的一棵“常青树”。《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以“当代中国的法学人物”为他列专条介绍。自1945年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国后,积极投身于国家法治建设。在世时虽已98岁高龄,仍担任武汉大学的资深教授,坚持站在我国法学教育的第一线。

  坚定爱国信念 献身法治建设

  韩德培先生学成归国,应我国著名国际法学家、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先生之邀,担任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投身于中国的法治建设。在国民党统治的专制年代,以一个学者的良知,不畏权势,在《观察》等杂志上发表《我们所需要的“法治”》等文章,从法律的角度揭露国民党统治的反动本质,积极倡导在中国推行法治建设。

  1957年韩先生被划为“右派分子”,被送往沙洋农场劳动改造。可是,他的社会主义信念一直没有动摇。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韩先生针对百业待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反复强调法治建设的重要性,并毫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承担起重建武汉大学法律系的艰难工作,建成全国闻名且名列前茅的法学院。此外,韩先生或利用国际交流的机会,或在国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外文文章,在国际上宣传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特别是其1982年在美国《比较法杂志》上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学教育》,引起国际强烈反响。

  保持发展眼光 始终严谨治学

  韩先生以深邃的发展眼光和非凡的远见卓识组织开展学科建设。改革开放初期,韩先生组建了中国高校第一个国际法研究所,之后又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后改为国家环保局)合作组建了国内也是亚洲第一个环境法研究所。正是他的不懈努力,环境法成为国内法学教育中一个独立的法律学科。目前,这两个研究所不仅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而且都是国家级重点学科。

  作为一名法学家,韩先生特别关心我国法学事业的发展,并对我国法学学科体系的划分提出了科学的构想。韩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范围主要涉及国际私法、国际公法、环境法、法理学以及法学教育等领域。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唯书,不唯上,唯求实,严谨治学,崇尚原创性研究,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韩先生主编的《国际私法》、《环境保护法教程》等为中国法学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国际私法和环境法的理论体系构建奠定了重要的基石。韩先生创立的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于2000年公开出版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开我国民间立法先河,被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秘书长Hans van Loon誉为中国国际私法学界对世界国际私法学的一大贡献。

  高尚人格魅力 培育法学人才

  韩先生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高级专门人才。在韩先生培养的一批博士生当中,许多人在重要岗位上担任着重要职位。如先生培养的第一届国际公法博士万鄂湘,担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先生培养的第一届国际私法博士黄进,是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先生培养的第一届国际公法博士黄惠康是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国大多数国际私法的博士都是韩先生及其弟子培养出来的。

  韩德培先生虚怀若谷,一身正气。他对同辈谦恭有礼,对学生视同己出。堪称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黄炳坤、杨鸿年、何华辉、李双元、梁西等教授均是先生1979年初创武汉大学法律系时从全国各地或请或调过来的,韩先生和他们俱为知己,其渊博的学识也获得了大家的首肯,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法律学人。

严谨治学 以德立人

  沈德立,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资深教授,曾任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和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院长。他为人正直、胸怀全局,办事公道,长期被国家领导部门任命为多个全国性学术机构负责人。他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高级心理学人才。他治学严谨,成果显著,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等26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受长辈们爱国思想的熏陶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沈德立从小就深感国家存亡与个人命运的重要关系。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心理学教师,立志要为中国心理学建设添砖加瓦。

  上个世纪80年代,沈德立和他的老师张述祖先生承担了国家教委下达的统编全国《基础心理学》教材任务。在编写中,他们力求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体现“洋为中用”的原则,并系统总结和评述了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大量成果。该书编著用时5年,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同时,为了克服心理学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缺点,沈德立又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国产心理学仪器,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沈德立认识到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此,他先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并主办了10期培训班,为我国培训了66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特别是在汶川地震后,他带病主持研制了“抗震救灾心理援助”光盘两套。

  发展中国实验儿童心理学

  1979年调入天津师大时,学校没有教育系和心理学专业。在这样一所心理学基础非常薄弱的学校,如何去实现自己要为中国心理学建设添砖加瓦的志向呢?经过反复调研和思考,沈德立提出要在天津师大发展中国的实验儿童心理学,并通过培训师资、申报资助等方面开始开展工作。

  沈德立知道,要走出一条中国心理学的道路,仅靠一代人是不够的。为此,他言传身教,把自己几十年来积累的科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将自己的样板论文从构思到结果,层层分析,使他们领会到精髓,并学以致用。虽然与沈先生在一起工作能够出成果,但不能轻易取得,因为他太“认真”了。搞实验设计等一字一句,一丝不苟。

  沈德立提倡学术争论,认为不同学术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创新的火花。他还提出了“爱国、尊师、勤奋、认真”的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他就是这样既有明确目标和科学规划,又能脚踏实地带领自己的团队,在发扬学术民主、埋头苦干、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气氛中,一步一个脚印,并最终取得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骄人成绩。

  模范教师 人以德立

  作为教师,沈德立非常注意因材施教和教学内容的更新。他每次上课都要对所授内容一次又一次地设计,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他十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珍重自己的责任,并把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溶化在培养学生的工作中。他常以我国老一代科学家的爱国形象,来强化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人总要有一种精神,不能光考虑物质利益。不能以自己为中心来考虑问题,要多想想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还要想想其他同志的利益。”沈德立经常说。为此,他曾多次把奖励工资和荣誉让给别人。如2000年,正值天津市评选劳动模范,沈德立的呼声全校最高,但他考虑到前几年曾当选过劳模,硬是从学校撤回了自己的材料。我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教授根据平时对沈先生为人处世的了解,特意写了一幅条幅“人以德立”送给他,以示敬意。

勤奋钻研 宽厚达观

  李路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20多年期间,无论是在滋兰树蕙的大学讲堂,精益求精的科研阵地,还是在事务繁杂的管理岗位,李路路教授一直秉持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勤奋钻研的治学态度,宽厚达观的育人态度,感动和激励着他身边的学生和同事。李路路教授不仅亲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的重建,更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突出的工作业绩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正确学术方向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第三任系主任期间,李路路教授带领全系师生锐意进取,在国内迅速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学科研和教学基地。在2004年和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均名列第一。李路路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能够始终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严谨治学、勇于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学、包括社会科学的发展,针对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趋势和我国存在的问题,李路路教授组织了一个以青年教师为主体的学术团队,将研究取向整合到中国社会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上,使得社会学、特别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的学术团队能够一方面面对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紧跟国际学术研究发展的趋势。2003年,李路路教授根据国际社会科学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缺陷,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建立和实施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重大项目,并以项目调查数据为核心,建成了“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网站”和“社会调查开放数据库”,实行资源共享,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治学作风严谨 学术成果丰厚

  因为其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开阔、勤勉好学,李路路教授一直受到同侪和后辈的好评与尊重,堪称学术榜样。多年来,李路路教授在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社会变迁和社会现代化、单位制度和组织等领域研究成果丰硕。迄今为止,李路路教授出版专著(包括合著、主编)11部,发表学术论文68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211工程”、“985二期”重点建设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20余项。同时,李路路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还多次获得政府和国际褒奖。特别是其获奖专著《再生产的延续》,被认为是中国国内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研究的4种代表性论点之一。

  作为国内学界第一批对“单位制度”和“单位组织”进行研究的社会学家,李路路教授与李汉林教授合著的专著《中国单位组织中的资源、权力与交换》代表了单位制度研究的一个新进展。该著作从社会的统治结构角度,对中国单位组织的基本性质和内部结构进行了剖析,由此解释了单位组织中的各种关系,而且作者在本书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见解都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李路路教授政治立场坚定,党性观念强,具有良好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在管理岗位上,他坚持原则,工作作风民主,廉洁自律,勤奋工作,深入群众和服务群众。最让人信服的是李路路教授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不温不火的工作态度,豁达宽厚的为人态度;听他讲课刚柔并济,与他相处轻松自在,很多问题在他春风化雨的讲解中迎刃而解。

  同时,他非常重视学术梯队的建设,尤为关心学术后辈的发展。近些年来,积极引进国内外一流大学高水平的年轻人才,为人民大学社会学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延展国外交流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李路路教授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也为学术后辈作出了榜样。

  心系民族 为国分忧

  杨圣敏,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985工程”中国当代民族问题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和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曾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杨圣敏教授一贯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在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民族社会问题的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多成果,多项研究报告得到了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

  不倦追求 学科领军

  杨圣敏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西北和中亚的民族,特别是在维吾尔族历史和文化方面,他提出的关于维吾尔族族源问题的观点为廓清历史问题作出了创新性贡献。他主持的《大城市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问题——以北京新疆村为典型案例》调研项目,为政府制定适合城市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提供了参考。对于国际上一些关于中国民族政策的不实报道,杨圣敏教授会结合自己的研究予以驳斥。如2002年在华盛顿召开的“亚洲民族中的发展与冲突问题”国际研讨会上,他发表了“新疆民族的历史与现状”的演讲,现场与“疆独”分子进行了辩论,驳斥了他们和某些美国学者主张新疆独立的谬论。

  作为在民族史和民族学两方面都有突出建树的学者,杨圣敏教授被收入哈佛大学世界学者名录之中亚研究学者名录。他发表专著2部、合著8部、论文60余篇。多年来,他严谨治学、潜心研究、积极进取、锐意创新,不断增强自律意识、严守学术诚信,体现了崇高的师德,树立了良好学术风气,自觉维护科研工作者的良好形象和人格尊严,努力做优良学风的维护者和弘扬者。

  建言献策 为国分忧

  杨圣敏教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践行学术研究为现实服务的宗旨,为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高水平的政策咨询服务。特别是近年来,杨圣敏教授多次应邀为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民委和中央统战部等主办的干部高级研讨班讲课。

  2004年,杨圣敏教授撰写的两份内部研究报告由国家民委主要领导亲自附函报送中央,获中央政治局领导的批示和肯定,受到国家民委的特别奖励。2005-2006年他受中央政法委委托完成了题为《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突出问题、产生原因和解决思路——如何从基本稳定到长治久安》的研究报告,“对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维护新疆稳定具有指导意义”,中央领导为此作出重要批示,上报中央政治局,并荣获2006年全国民委系统调研报告奖一等奖。

  学科建设 呕心沥血

  自1992年迄今,杨圣敏教授一直担任系主任、院长等职务,作为这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点的学术带头人,他呕心沥血,辛勤工作,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始终处于全国高校民族学专业首席地位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杨圣敏教授兼任教育部社科委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民族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出谋划策。他勇于担当学术责任和义务,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发扬学术民主,力图客观公正。

  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之余,杨圣敏教授对培养学生、青年教师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将自编的讲义直接传授给青年教师,并通过听课、共同授课等方式,向青年教师传授讲课经验。此外,他积极指导青年教师申报科研项目,并吸收青年教师参加自己的研究项目。杨圣敏教授先后被评为校十佳教师和国家级教学名师,其主编的《中国民族志》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并获得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著作三等奖,被国内十余所大学指定为民族学、人类学等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教材或主要教学参考书。另外,他主持的“民族学共建项目”获2008年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

学为人师 德为世范


  郭道扬,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会计研究所所长。曾任职国际会计史学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与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郭道扬教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堪称学风楷模。

  不断创新 成果累累

  郭道扬教授撰写专著240余万言,出版全国通用教材3部计100余万言,编著达400余万言,获奖无数。同时,他还先后在国内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达150余篇,在日本、美国、法国及澳大利亚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篇。其著作《中国会计史稿》填补了我国经济史学中的空白,被美国学者誉为“东方的第一部会计史著作”。其另一著作《会计发展史纲》填补了我国会计教材中的空白。

  郭道扬教授许多论文,如《论统一会计制度》,在学界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对我国会计规范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郭道扬教授也是国内产权会计思想的创始者之一。此外,郭道扬教授的著作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例如他的专著《中国会计史稿》被美国国会图书馆等世界上21所著名大学的图书馆所收藏。

  严谨治学 教书育人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郭道扬教授没有一篇论文不是在查阅大量资料、精心比较其优劣、充分吸收其精华、反复论证其观点的基础上呕心沥血而成。一篇不足6万字的《英美的注册会计师制度》引用资料151处,而《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会计控制、会计教育纵横论》引用资料达311处。

  郭道扬教授不仅对自己在学术规范上严于律己,对学生也同样要求严格,在培养学生方面,每一篇博士、硕士论文都要经过特殊程序的锤炼。因而,他所指导的博士论文质量高,社会反响好,如其指导的雷光勇教授的博士论文《会计契约论》获得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在从教的44年中,郭道扬教授一贯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工作中勇挑重担,模范履行教师职责,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又具有优秀的专业教育素质。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和“湖北省劳动模范”。

  虽然患病多年,且年事日高,郭道扬教授仍以带病之躯夜以继日地超负荷地工作,可谓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郭道扬教授除了注重会计学专业教育,还特别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的引导,并关心学生们的生活,主动排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学术民主 彰显亮节

  学术民主是学术创新的重要保证,也是学者学术生涯永葆活力的基本条件。郭道扬教授的学术生涯中一直贯彻这一基本原则。郭教授的名著《中国会计史稿》曾引发了不少的争论,但他以大家的气度和求教的态度与读者讨论,通过学术大讨论进一步证明了他的学术观点,并澄清了大家许多错误的认识。通过民主的学术活动,昔日的反对者甚至成为郭教授的学术挚友。郭教授对待自己的学生同样具有虚怀若谷的学术气度。在研究中,郭教授经常与学生交流观点,并告诫学生:“学生一定要不断超越老师。”

  郭道扬教授担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经常会处理涉及学风学术的问题。郭教授秉持“学术民主”的基本精神和对教师学术生涯负责任的态度,通过认真调查取证,不偏袒、不隐瞒,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了良好的口碑,许多专业杂志也将涉及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交与郭教授审定。作为学界的楷模,郭道扬教授是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人。而今他多病缠身,年近古稀,却仍在积极与病魔抗争,与时间赛跑,为他所满心热爱的科学事业贡献余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