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越洋十年,自费苦读,学成后没有留恋异国繁华,毅然回国投身科研。
她,奔走十年,艰辛考察,在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用学者的良知、责任和坚强,寻找贫穷的根源。
她便是2010年全国劳模,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燕平,一位年近六旬,质朴执著,为学术而奔波在山间黄泥小路上的学者。
她是第一个走进西海固的学者,她把风华正茂的年代献给了学问的探索,献给了西部农村。
她的学术专著《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一书出版,给大都市的学术圈带来震撼与感动,给浮躁的学术空气带来沉静与反思。
“不能言表的震撼,刻骨铭心的反思”
林燕平从小在北京长大,198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经济系,1987年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99年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她的博士论文《从产业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分析中国地区间收入差距》2001年由日本经济评论社出版,在日本学界同行领域获得好评。回国后,她进入中国社科院工作。在经历了学术迷茫和严重的“水土不服”之后,她决定参加“西部博士服务团”,寻找一个了解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平台,使自己的研究能够结合本土的实际延续下去。没想到,这一看似偶然的决定,把她的学术人生和西海固紧紧绑在了一起。
宁夏西海固地区,是全国贫困县集中的地区,以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严重匮乏、贫穷落后著称,年降水量只有300毫米左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11— 12倍,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2002年10月,到宁夏社科院后,林燕平常常听到人们说起西海固的贫穷。2003年春节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林燕平决定到人们传说的贫穷的西海固去看一看。这一看,让她这个“城里人”震惊了,这种震惊让她在西海固守望了十个年头。
第一次走进固原市原州区红庄乡骆驼巷行政村,看到身患绝症无钱医治在床上呻吟的病人,黄泥小屋的土炕,编织袋拼接的床垫,灶房里冻伤发黑的洋芋,在黄土坡上放羊、在山间小路上挑水、在小炕桌旁纳鞋垫、在锅灶旁生炊火的辍学女娃儿……她说:“这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无法言表的震撼,我对眼前发生的事情开始了重新思考,对自身做学问的方法开始产生了怀疑。”
她无法抗拒村民亮闪闪的眸子里透出的好奇和期待,也是从那一刻起,林燕平带着一个社科人刻骨铭心的反思,申请了回国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固原南部山区回汉农家生产、生育和教育现状的实地考察”,在这里开始了挨家挨户的实地考察,开始了对西海固山村的守望,挤在黄泥小屋,与蚊虫跳蚤为伴,喝苦涩的窖水……
“当时我想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的生活为什么还这么贫穷?为什么乡村与都市之间的反差如此之大?”林燕平告诉记者。
收集最真实的数据
“我决定以一个普通人的脚步走进骆驼巷村的每家每户,以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角真实地观察、记述骆驼巷村的农民生活,以一个独立行者的思考读解骆驼巷村农民生存发展现状,” 她认为:“只有真正读懂了农民的生活,才能够读解农村社会的走向,才能够读解中国社会的走向。”
为力求数据记录的细致精确,农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林燕平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有时走访到偏僻的村落,就和村民挤在一张土炕上;有时突遇大雨或大雪,走山路就要连走带爬,稍不留神就有滚下山坡的危险,还会有遇到泥石流的危险……
2005年8月28日,在去骆驼巷村的路上,林燕平坐的车子在叠叠沟的下坡路段突然失控,从逆行道滑下。幸运的是,车子被卡在靠山梁的一侧,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的危险常常潜伏在她周围。但是,面临生命危险丝毫没有动摇过决心的林燕平,却因为装了8袋原始数据的手提包在车站被人偷走,备受打击。她说:“那一刻,我感觉天塌了,那是我用生命换来的一部分,或许不会有第二个人知道我多么痛苦,多么失落,现在想起来依然心痛。”
艰苦的环境没有动摇林燕平坚持在农村第一线做调查研究的决心。2003—2004年,她对骆驼巷行政村的120户回民、391户汉民进行了入户调查,收集了包括农民的生活状况、生产状况、人口状况、教育状况等的原始数据。2005年,在补充丢失的数据时,她还走访了樊庄汉族自然村的农户和马其沟汉族自然村的农户,从而对骆驼巷行政村500多户农家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2006年8月下旬,她完成了骆驼巷行政村实地考察报告;2007年6月,通过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2009年2月,《山村的守望——西海固骆驼巷村实地考察》出版,在学界引起不小的反响。
守望基层 用良心做学问
如今的学术圈,舞文弄墨、做文字游戏的人不只一二,停留在自己的视线书写文字的人更不在少数。而林燕平却秉承自己的信念,不畏艰险,始终坚持行走在最基层。
“学术道路是一条很艰辛的路,既然选择了做学问这个职业,就应该坚守学问人的敬业精神。踏踏实实地做学问是学问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不具备这种品质,其研究成果就很难有品质。”在她看来,“不管学术风气多么浮躁,坚守自己就是对当前浮躁学风最有力的抵制,我是凭着良心做学问的,这样做有时候会很辛苦,但是很坦然,很充实”。
一个“城里人”到山村做学术,一做就是十个年头,令很多人不理解。一个开拖拉机搭载过林燕平的农民曾纳闷地问她:“城里的路那么平,在家过得舒舒服服,干嘛来这儿受罪啊?”
但是,林燕平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一个储蓄、积累、搭建的过程,一个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思考过程。或许骆驼巷村实地调查研究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收集到的第一手数据本身,而在于能否从人文的角度去收集第一手数据,能否带着对农民的手足之情去解读第一手数据。”
的确,林燕平走进骆驼巷村,也许有很多偶然因素。但是,在骆驼巷村做全数的实地调查研究,并且每隔五年进行一次实地跟踪调查,就不再是偶然了,因为任何一项有质地的社会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一生的思索、一生的追求上的。
“这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林燕平说:“《山村的守望》是我的学术研究从宏观到微观的一次转型,是从利用公式统计数据到利用第一手数据做研究的一次飞跃。它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一个学者连续性的思考与解读。”
这种思考和解读仍在延续,从未停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燕平正在执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重大课题的研究报告《西北农村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难点及问题——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贾川乡董湾行政村、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骆驼巷行政村的实地调查与跟踪》。这项课题是2009年立项的,到现在已发表中间成果约10万字,预定发表的成果约5万字。
一些调研报告得到了中央和地方领导人的重视,并且对宁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的推动作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黎套村小学校长杨晓军感受颇深: “她在调研过程中为乡村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反映老百姓泥土路、缺水等问题,很快2009年学校通了公路,2010年通了水,这一方面是政府对民生问题投入力度的加大,另一方面也是林老师的报告引起了政府的注意。”
林燕平打算在承担的课题结束后,要沉下心来,整理回顾调研成果,争取在理论上有一个新突破。正如她在《山村的守望》最后那句话一样:“这段最后的文字,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秋季,西北的黄土塬在蓝天的映照下雄伟壮观,在那弯弯曲曲伸向远方的黄泥小路上,林燕平依旧行走着,依旧一个人一边行走、一边思考着。从宁夏到甘肃,在中国最基层、最艰苦的西北山村,留下了她坚定而有力量的足迹,在当前浮躁的学术环境下,林燕平的学问之路不仅给人们更多的震撼,更是给浮华的社会增添了一次沉重而又清新的洗礼。
“走基层”感言〉〉
林燕平
当我真正接触到骆驼巷村的农民生活时,才认识到自己的浅薄,自己以前的研究只不过是从理论到理论、从数据到数据的纸上谈兵。我不知道留学时坐在电脑前摆弄公式统计数据的年年岁岁到底有多少意义,我甚至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却不了解乡土中国感到莫名的懊恼。尽管在我快要步入知天命之年才开始走近乡土中国,但是,这一步的迈出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做学问的视角。
在很多人看来,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会离所学的专业越来越远,但是我感觉这个实地调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问的实践与积累的过程,这种长时间的实践与积累对日后在基础理论上作一点贡献至关重要。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以一种谦恭的心态到基层做调查研究,观察鲜活的经验事实,感受社会变迁的脉动,才能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分量、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特别是中国社科院肩负着党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的重任,能否深入实地认真做调查研究,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由经验决策转向科学决策的问题,因而也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局。更何况一项好的政策建议被政府采纳,将会有几亿甚至十几亿人民受益,我认为这才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所在。
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再精致的模型、再合乎逻辑的理论都要从基本的事实出发,从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对事物的判断离开了真实性,就离开了社会科学研究要从事实开始的原点,就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科学发展观。
走近真实,记述真实,思考真实,是社科人的科学品质。为民而思索、为民而执笔、为民而呼吁,是社科人的社会价值。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之路、思考与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与进步、弘扬人类社会共有的精神财富,是社会科学的原本,是社会科学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