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要继续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讲话再次阐释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放战略,国务院出台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为我省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我们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只有各个系统都健康有效地运行,才能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才能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高校党委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实现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的坚强保证。党委要把握方向,总揽全局,坚持依法治校,促进民主管理,真正使“办什么样的大学、如何办好大学”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两大根本问题,在办学实践中切实得到贯彻落实。教师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每个学生,充分理解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管理干部要忠于职守,服务师生。高校的管理干部必须认真学习和把握高等教育规律,牢固树立“权力意味着职责”、“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想师生之所想、急师生之所急、办师生之所需。学生要勤奋好学,健康向上。学风是大学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是最富渗透性的一种教育影响,是对学生有启迪、感化作用的教育环境和组织氛围。广大青年学生要牢记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的殷切期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发愤读书的远大志向,“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努力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的和谐氛围。古往今来,许多思想家都把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美好模式。我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和为贵”的观点,主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其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创建和谐校园,实现科学发展,已成为当今高校的时代主旋律。和谐的校风是和谐校园的重要体现,是推动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校和谐的校风应该是一种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运转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的全面、自由、优化的育人氛围,是高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的协调运转,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健康成才、教师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二是积极建立一种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营造和谐校风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让校园充满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校风要尊重师生的正当权利要求,营造和谐校风要用公正诚信融化人心。三是切实形成一种立足长远的全局意识。要志存高远、着眼全局,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学校长远目标和整体利益出发,顾全大局,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融入学校的整体利益中。
第三,要注重内涵建设,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确立内涵发展战略。内涵式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外延式发展而言的,它更注重学校发展的本质方面。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形势,高校要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必须调整发展思路,制定内涵发展战略,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学科结构,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二是内涵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而开展。高校的内涵建设主要应体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研能力、社会服务水平上。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将是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的永恒主题。因此,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拓展素质。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造就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三是内涵建设要打造品牌、彰显特色。高校要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战略转型,加大传统专业改造及新专业拓展力度,彰显学科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