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北京大学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11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举行了开幕仪式。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出席大会并发表基调演讲。北京大学副校长李岩松,发展规划部副部长、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吕斌,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吕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北京论坛副秘书长徐白羽以及北大学生代表等出席了开幕式。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会议主办方宣读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所做的重要批示。他在批示中指出,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作为交流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长期性、制度性的平台,自举办以来,坚持面向实际、面向基层、面向生活、面向世界,着力研究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注重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大力开展国际合作,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会议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作用,深入研究环境保护问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更大作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会议发来贺信,表示今年的论坛将会为各国及全世界实现低碳绿色经济的行动提供动力,同时也必将为明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20周年峰会做好准备。
全国政协郑万通副主席、董建华副主席以及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爱尔兰前总理伯蒂•埃亨等出席会议并演讲。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向会议发来视频讲话。
在基调演讲环节,周其凤校长畅谈了大学对绿色知识体系构建和绿色创新实践的引领作用。他表示,今年贵阳会议教育论坛的主题确定为“教育引领绿色发展——创新理念与实践”,希望能够促成国内外高校在环保理念与实践创新方面的经验交流。随后他回顾了近年来科技进步、交叉学科深入发展等趋势对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并介绍了北大过去一年中在绿色校园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有力举措。他最后呼吁国内外高校就建立绿色大学网络展开深入讨论,从而凝聚大学力量,共同营造一个全球性的绿色知识网络。
周其凤校长参加种植生态林活动
7月15日上午,周其凤校长还应邀参加了在贵阳金阳新区观山湖公园举行的生态林种植活动。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周校长亲手种植了一棵桂花树。他一铲接一铲地将泥土填进树坑里,并为树浇水,以实际行动表达对贵阳当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支持。
据悉,本次贵阳会议教育论坛共包括三项议程,分别是青年先锋圆桌会议、教育论坛讨论以及创新工作室。本届论坛无论是活动构想还是议题设置,都较往年有所创新。特别是青年先锋圆桌会议为首次创立,从会议的议题设置到主持、发言,全部由青年学生担当主角并独立完成,体现了环保事业中的青春力量。 (文/韩笑)
附:
在生态文明贵阳会议(2011)开幕式上的讲话
北京大学校长 周其凤
2011年7月1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贵州,出席2011年生态文明贵阳会议。
两年多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会议所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在不断地深化,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地提升,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响应,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年度盛事。此外,会议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贵阳会议正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女士们,先生们,推进中国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离不开新的价值理念的引导,更需要人内在观念的变化,在这个历史性的变革过程中,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前两届的教育论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学领导、科学家、青年环保工作者围绕生态文明各方面的重大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不仅促成了绿色校园建设方面成功经验的分享,也凝聚了国内外众多一流大学的共识,让大家成为环境生态领域并肩合作的伙伴。
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我们将今年教育论坛的主题确定为 “教育引领绿色发展——创新理念与实践”,希望突出大学在绿色变革中所应担当的角色。我们知道,高等教育曾经为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不竭的知识动力。同样,寻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现代大学的不懈追求。大学不仅孕育了环境科学、生物保护、城市规划等学科,以理性知识塑造和规范人类的行为,也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当前,能源、环境以及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全方位绿色变革,在此背景下,大学应该力求成为绿色知识体系设计、环境科技创新与环保公民教育的核心基地。因此,大学必须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做出创新与变革,努力使生态文明教育成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大学如何创新、通过哪些途径,就成为本次教育论坛试图解决的问题。
回顾近年来的绿色教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革命、交叉学科的深入发展、大学合作网络的开拓等一系列变化,已经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的内、外部环境。在此基础上,大学在绿色教育方面的创新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首先,大学绿色知识体系的建设需要创新。近年来交叉学科的发展经验表明,环境保护不仅涉及环境科学,而是涉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产业经济转型、城市规划布局、生态伦理重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工程,是关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重新认识。为此,大学应鼓励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综合自然、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力量,建立开放、包容的知识体系。
其次,大学的绿色知识传播需要创新。随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手段的发展,大学已经成为面向公众传播生态理念、环保知识、塑造低碳生活方式的前沿。在传播方式上与时俱进,将有助于大学在知识前沿与社会需求之间建起桥梁,使大学教育成为公民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大学的绿色行动与绿色实践需要创新。大学是重要的知识研发基地,而政府、企业是更为直接的制定环境政策、发展低碳产业的中坚力量。为此,大学既要为国家和地区的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也要努力促进新的科技成果在市场中的应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最后,大学的环境交流平台需要创新。如今,教育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大学之间的横向互动与联合越来越频繁。无论是绿色教育系统工程的有机组合,还是教师共同参与环境科研课题,以及学生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都使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生态建设经验得到充分地交流与共享,一个全球化的绿色知识共同体正在逐渐形成。
在过去一年中,北京大学努力围绕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的创新,大力推动绿色知识体系和教育模式方面的变革,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在绿色知识体系构建方面,北大发挥学科结构完整、文理发展均衡的优势,凝聚多个知识领域的合力,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从理论探索到决策支持的科研与教学体系。除了作为北大传统强项的环境科学外,一些交叉学科和中心也在蓬勃发展。例如,北京大学工学院目前已建成了世界第一个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并先后成立了清洁能源研究院、国家湿地保护与监护技术中心等一系列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太阳能、生物智能、风能等新型能源的研发。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培养方式上进行了全面调整和精心设计,在理论教学之外增加动手实践的比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4月,由中国国家能源局和美国能源部主办、北京大学承办的“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在北大举行了启动仪式。该项竞赛致力于将太阳能、节能与建筑设计以一体化的新方式加以结合,建造高效节能且舒适宜居的生活空间。该项竞赛的举办将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特别的锻炼机会,他们不仅能从中了解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最前沿的应用,也能为日后从事能源等相关行业的工作积累经验。
在绿色实践方面,北大师生在气候变化与区域污染治理、清洁生产与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承担了许多重点项目,积极开展社会服务。上海世博会期间,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彤教授率领的团队,参与了对上海空气质量的观测,为上海空气污染预警及制定减排措施发挥了重要决策支持作用。此外,北京大学的校企合作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北大与全球能效管理专家施耐德电气发起建立了中国高校能源系统设计与管理研究中心,致力于发展节能增效技术、培训高级能源管理人才;北大的深圳研究生院还促成了“北大-加州大学深圳南山清洁汽车研究中心”、“北大-加州大学绿色照明系统实验室”等能源研究项目落户深圳,积极为深圳市低碳发展线路图的设计建言献策。
在绿色知识传播方式的创新上,北大既有“生态文明论坛”、“低碳产业发展论坛”等高端论坛,注重从专业角度探讨绿色发展的学术问题;同时也举办了许多为师生们喜闻乐见的环境教育和生态知识普及活动:我们举办“生物多样性系列图片展”,以生态摄影的形式展现自然之美;由学生自发成立的环保项目“林歌”,推出了“绿色账户”、“环保冰灯”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简单易行的创意节能活动,使环保不再是抽象复杂的概念,而成为一种参与性极强的校园时尚。我们还注重加强与传媒的合作,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上,北大与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联合举办主题活动,探讨通过纪录影像的方式来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
此外,我们也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国内国际的交流平台,建立广阔的知识合作网络。去年底,北大与台湾大学两校的学生共同举办了“绿色校园”学生论坛,学生们就两岸的环保经验展开热烈讨论,激发了许多有益的想法。而在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主办的“海峡两岸博士生环境论坛”上,北大与台湾大学、台湾中央大学的青年学生分别就自己的研究领域作相关报告,由两岸环境学科的著名教授加以点评,让我们看到两岸青年在未来携手环境治理的希望。今年4月,设在北大的学生社团——中国大学生环境教育基地还受邀赴美国参加 2011首届耶鲁大学中美论坛,与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进行了深入交流。
女士们,先生们,北京大学极为重视绿色校园建设,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大力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行为模式。2010年,北京大学获得由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发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显示了北大近年来在绿色校园建设和生态文化培育方面的努力。我们深知,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所或几所大学能够独立完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教育有责任、也有力量将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的领导者,唯有在教学理念和实践上勇于创新,才能不辱使命。为了弘扬这一理念,我们在今年贵阳会议的教育分论坛中,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例如,我们今年首创了青年先锋工作坊,让那些在绿色行动方面拥有出色表现的青年大学生担当主角,希望他们凭借青年的锐气和脚踏实地的行动,为我们的论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此外,我们也试图在大学的联合方面取得突破,参与此次论坛的国内外高校将对建立绿色大学网络的有效途径展开深入的讨论。我们将承诺彼此之间加强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联合,同时呼吁更多的兄弟院校加入进来,营造一个无国界的绿色教育交流网络。我们深信,有我们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必将迎来一个绿意融融的春天。
谢谢大家!